化隆拉面的品牌困惑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国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化隆拉面的品牌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时间:2011-12-2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开设在北京西直门大街的一家拉面馆,主动打出了“化隆牛肉拉面”的招牌。

 

最近,沙县小吃谋划整体上市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快餐品牌的讨论和反思。与沙县小吃类似的化隆拉面,从上世纪90年代在沿海发达地区扎根,到逐步在全国各地抢滩布局,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拉面经济”。然而,即使化隆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多项举措,化隆“拉面军团”的崛起,却始终没有催生出一个响亮的“化隆拉面”招牌,甚至有时还要打着“兰州拉面”的招牌开拓市场。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症结何在?日前,本报记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拉面军团”易帜之困

马成财的拉面店开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街道附近,门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伊斋香”的招牌在夜色中闪闪发光。开业4年来,这家店见证了西红门街道从冷清到繁华的变迁。14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已是在京化隆拉面店中的翘楚。

“伊斋香”的店门上,贴了醒目的红字:“兰州牛肉拉面”。实际上,马成财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人,不仅与兰州没有任何交集,店里做的拉面也完全是化隆式的,在口味上也与兰州的牛肉面有一些区别。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时候,他原本想用“兰州牛肉拉面”的名字,但被工商局以“太常见”为由否决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采用了现在的名字。为了招揽顾客,他在店门上贴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字样。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扶贫重点开发县。全县共有农村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13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7万人,人均耕地不足2.2亩。上世纪90年代初,保受贫困煎熬的化隆人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凭着一手拉面技术,在全国各地扎下了根,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拉面经济”。

据化隆县就业服务局的数据表明:2010年,化隆县劳务输出收入总额达6.01亿元,其中“拉面经济”收入占到了劳务总收入的70%以上。截至今年9月,化隆人在全国的拉面店数量达1.87万家,从业人员6.7万人,覆盖全国26个省市210个大中城市。

然而,数量庞大的“拉面军团”中,很多是以“兰州拉面”的名义在经营,有人称是“为他人打广告”。有网友爆料称,兰州以外的其他地区,90%的“兰州牛肉拉面”店都是青海人开的。据广东省东莞市政协委员、“高原王”拉面店老板马吾买日估计,在东莞,至少有60%至70%的化隆人是以“兰州牛肉拉面”为名经营,其原因是“尤其是创业伊始,打‘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会更容易打开局面”。

随着化隆人在全国“攻城略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推动“拉面军团”转型升级,打造“化隆拉面”品牌的呼声日益高涨。

化隆县委、县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2004年,县政府在工商局注册登记了“化隆牛肉拉面”商标。2007年,为实现拉面经济提档升级和规模经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化隆牛肉拉面店推广以统一装饰风格、店员服饰、拉面简介、店名牌匾为内容的“四统一”经营模式,并鼓励引导广大经营户开展以“守法经营好、环境卫生好、优质服务好、文明经营好、诚实守信好”为内容的“五好经营户”争创活动。

化隆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得到了一些回报。2007年,在首届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会上,“化隆牛肉拉面”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定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2010年,“化隆牛肉拉面”成功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化隆牛肉拉面、牛肉干拌面、特色葱油拌面、青海酿皮”被上海烹饪协会评定为“服务世博名特菜点”。

但是,对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化隆拉面店老板来说,不管黑猫、白猫,能够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吸引客人,他们并不介意挂上“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截至今年9月,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四统一”示范户仅640家,“五好经营户”710家。化隆县有关部门坦陈:“四统一”推广步履艰难。

拉面是个聚宝盆

在广东省东莞市打拼了近10年后,38岁的马吾买日拥有了4家拉面店,并成为东莞市政协委员。从化隆县群科镇向东村到千里之外的东莞,马吾买日和大多数化隆人一样,经历了创业的辛酸和发展的迷茫。

2002年,马吾买日花2万元租了一家12平方米的店面,店内3张桌子、门口2张桌子,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他主打“高原王”牦牛肉拉面,由于进入市场较早,头3年,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达4万元。

“甘肃人开的‘兰州拉面’,一碗卖1.5元或2.5元,讲究薄利多销。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很少租店面,而是租摊位,但是摊位在街边风吹日晒,尘土飞扬,客流量和利润都很难上去。”马吾买日说。他认为,在这点上,化隆人有胆量,有创新意识,他们通过核算成本,提高拉面价格,在装修环境、口味上下功夫,提升了拉面的档次。

在他的带动下,向东村的老板在东莞相继开了近30家店,打响了“高原拉面”品牌。他们的成功也吸引了一批模仿者。“后来有些进入东莞的拉面店,名为‘草原拉面’,店面装修却和我们的几乎雷同。”

低端模仿者的相继进入,使东莞的拉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无序。“到东莞来开拉面店的化隆人中,60%至70%不太识字,他们凭着回族天生的经商意识经营,绝大多数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提高利润,他们甚至不顾质量,尽力压低成本,造成客户流失。”马吾买日说。

为此,他曾多次劝那些与他一起闯东莞的老乡,要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珍惜自己的店面和声誉,“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聚宝盆。”但是,没人理会他的苦口婆心,反而认为他是“说梦话”。

很多拉面店开了一两年以后,还是难以为继,不得不转手他人。“那些老板们会换一个地方,再开一家,只有我那个12平方米的店坚持了近10年。”马吾买日自豪地说。他后来又相继开了3家拉面店,店面都不大,分别是20、30和80平方米。

老板们的选择

创业成功以后,尤其是化隆县提出“四个统一”的号召后,马吾买日也曾有过规模化经营的想法。为此,他还不时到蒸功夫、肯德基等中式和西式快餐店取经,观察他们的室内装修、服务管理。但是,规模化连锁经营动辄需要以百万计的投资,他心里总是有些打鼓:“如果前期投资都砸下去了,不成功怎么办?我们做的是小本生意,亏不起呀!”

另一个让马吾买日担忧的是,现在的拉面店,多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者、服务员是一家人,有什么事都好说话。如果要扩大经营,势必要招聘外人,怎么管理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些管理方面的培训,包括店面设计、资金运作、人员培训、餐厅管理等。如果我们这些老板不能提升自身素质,打开思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盲目地扩大经营,很可能会失败。”

不过,在拉面行业闯荡近10年,马吾买日对拉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拉面餐饮做得更好,而不仅仅是赚了钱就抽身离开。2008年,他在青海注册了自己的拉面品牌“高原兴隆拉面”,蕴含“生意兴隆”之意。

同是化隆人,马贵福的选择和马吾买日不太相同。23年前,他在福建省厦门市开了一家名为“西北第一家”的拉面店,是“拉面军团”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挖到第一桶金后,他开始进军清真餐饮行业,曾在青海省西宁市开了一家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型清真餐饮城。现在,他又回老家化隆县群科新区投资1亿元开了一家高端餐饮企业。有了充裕的资金后,他再杀回拉面行业,与两个公司合资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开设精品拉面馆,满足中外穆斯林客户的饮食需求。目前,北京店的年收入为600至700万元,上海店的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马贵福认为,“拉面经济”曾对化隆人致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现在的“拉面军团”已经呈现分流的趋势:1/3的失败者被市场淘汰,1/3的胜利者幸存,1/3的中庸者不亏不盈。“拉面是一个快餐行业,有人说它是一个‘甩抹布’的活儿。由于它是现拉现做,手工操作,在标准化方面受到很大制约。这涉及到少数民族餐饮企业的品质问题。”早已不介入拉面店管理的马贵福笑称:“很多人缺乏对拉面的认识,而像我们这些已经认识到了的人,又不做拉面了。”

这或许就是“化隆拉面”很难做大做强的悖论:由于拉面行业手工制作的天然劣势形成的天花板效应,导致很多胜利者离场,腾出空间给新来者。整个行业始终在低端、零散的状态徘徊,迟迟难以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目前的困境,化隆县有关部门也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谋划,为“化隆拉面”的品牌化战略继续布局。化隆县就业局与天津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该公司为在津化隆拉面店提供粮油、调味料等配套产品,并选择120户“五好经营户”搞“四统一”试点经营,无偿投资24万元为其装修,每户一次性融资信用贷款10至20万元。目前,首批已有7家店面开工装修,公司承诺,该合作模式在天津试点成功后将逐步向全国推广。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