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回族报人丁竹园评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文史杂谈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近代回族报人丁竹园评述

来源: 时间:2012-02-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近代回族报人丁竹园评述

    马志俊

(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要:丁竹园是近代回族社会早期重要报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生平活动、办报思想、社会实践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评述丁竹园的先进事迹。

关键字:近代 回族 报人 丁竹园

 

 

报人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界一支重要的变革力量,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者,也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的重要群体。近代报人在变革的现实中,认识到报刊的重要性,他们群起创办报刊,使之成为手中撬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同时带来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样,回族社会也是人才辈出,风起云涌,涌现出众多的杰出报人,丁竹园即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回族报刊的发展中有独特的贡献。

一、丁竹园介绍

丁竹园(18721934)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回族爱国知识分子、医生、社会活动家、评论家、爱国报人。丁竹园经历了光绪与宣统清政府两帝没落的统治,目睹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共和失败和军阀混战。作为报人来看,其不仅仅是近代回族社会早期杰出的报人,也是我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其从开启民智出发,倡导白话办报,发表演说,以期唤醒民众。通过考察丁竹园的生平活动和著述,从1897年起,他先后撰文于《直报》、《大公报》、《中外实报》、《社会教育星期报》、《正宗爱国报》、以及《民兴报》,在其30多年的报人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办报思想,也身体力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丁竹园办报活动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推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中。同时,随着社会交通网络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宣传过程中,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界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创办报刊的重要性。一大批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日趋活跃,受到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中国人自办报纸就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报刊事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民国初年,社团众多,政党林立,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维护自身的利益,纷纷办报。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的出版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二)近代回族报刊的初露端倪

近代回族报刊兴起于清末。早在回族人士办报、办刊之前,一些关于回族和回族社会的报道和回族人所撰写的文论等,就已经开始在其他报刊上刊载了。根据资料记载,丁竹园早在1897年开始就在京城各大报纸刊登演说。回族人民在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舆论媒体来唤起本民族人民求生存、求振兴、求发展的意识。回族社会涌现了不少的优秀知识分子,其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报刊,回族报刊开始兴起,他们在为本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新闻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以国内回族人士丁宝臣创办的《正宗爱国报》和留学日本的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的“留东清真教育会“创办的《醒回篇》最具有典型意义。丁宝臣创办的《正宗爱国报》不仅是回族创办的最早的报刊,而且也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白话报刊之一。留东清真教育会创办的《醒回篇》,虽然出了一期,但是具有很强的启蒙主义色彩,被誉为“吹响了近代回民思想文化的号角。”[]近代回族报刊的兴起,发出民族之音,开启了近代回族社会办报的先河。

(三)特殊区域环境的影响

当时的京津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族意识的最初觉醒也是出现在京津地区,少数知识分子的觉醒,成了这个民族觉醒的向导,在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时势造英雄。丁竹园就是在这种特定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新的社会风气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典型回族人物。丁竹园怀着“真理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改良风气”、“拯困救贫”的热情,积极参加到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从1897年始,丁竹园开始在各大报刊发表演说,倡导白话办报,开启民智。于1907年创办《竹园白话报》,抑恶扬善,为民请命。

总而言之,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目睹清朝的腐朽统治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的瓜分,使得广大民众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这些都是丁竹园发表言论,创办报刊,唤醒民众的原因。

三、丁竹园办报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丁竹园的办报思想,其白话办报、为民办报,言论自由办报思想最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深刻的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尤其是其白话办报思想影响深远,时人评价其白话演说:“真能使懒人振精神,促使风气打开,社会默收其益处。草茅下士之中,也就算难得的很了。”[]

(一)白话办报思想

倡导白话,开启民智是丁竹园白话办报的重要思想。白话文是一种简洁、方便表达思想的语言工具,可以使文章变得通俗易懂。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可以促进报刊更加贴近民众。丁竹园久居京津两地,谙熟京津的逸闻掌故、风土人情。其采用白话演说,展现了一幅清末民初京津的社会历史画卷,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留下可贵的资科。

丁竹园生活的时代白话文尚未通行。报刊所用多为文言文在普通群众中影响不大。丁竹园认识到有利于下层社会即妇人孺子的,就是白话报。丁竹园得出“中国救贫图强非由助销土货以白话报纸开通民智不可”[⑤]的结论,倡导“开导下等社会,非用白话报纸不可,非出白话告示不可。”[⑥]丁竹园认为,读文言必通“文理”,而白话则“妇女小孩不论粗细人一听就懂”,对于“开通下等社会”,“以及教诲子女,仍以白话为宜”。特别是在“识字的太少”的中国,“白话报词浅意显大为启蒙通俗之利器”。[⑦]本着“开通民智”的宗旨竹园大力提倡白话。他的文章一反当时“文言论说皆长篇一片”的文风,采用当时市民阶层语言,朴实无华吸引了读者。他的白话演说当年在京津一带颇有影响,他本人也被称为“白话名家”。[⑧]

其中在《白话文的好处》一文中丁竹园谈到:“报纸的好处,真是说不尽……我们中国人识字的太少。现在正打算办理地方自治,又要进行预备立宪,又要普及教育,推广女学。这些事情,全仗着报纸作向导,开通下等社会,以及教诲子女,仍以白话最为适宜。”[⑨]丁竹园希望通过白话报宣传,可以让人们明白时局,传播信息。

(二)为民办报思想

丁竹园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体察民情,替民请命,在其办报理念中渗透着深刻的为民办报思想。报纸有着极强的自由度,把自己创办《竹园白话报》作为一个开端,作为公共言论的平台和为民说话的地方。丁竹园希望社会大众关心《竹园白话报》,大胆发表与社会国家有益的事情,对其中的是是非非进行详加评论。丁竹园鼓励民众把“敝报作为社会间公共的机关,众位也要爱护维持这个公共的机关,咱们大家聚精会神的,谋画公共的利益,但求国民的程度日进文明,国势必然日见稳固,敝报也就日见发达了”。[]

由此可见,丁竹园是抱着满腔的热情,以开通民智,为民请命的初衷开始办报,在其中深刻的体现了其为民办报思想。这在一个深受皇权影响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社会,把民众放在了受益的主流位置,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也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公益意识,在当时的社会中推动了民众的觉醒。

(三)言论自由办报思想

晚清帝国虽然是没落的帝国,但是对内的控制却从来没有放松,伴随着报刊业发展的势头,清政府开始规范报业市场,制定相应报律来压制舆论自由,例如其中有一条就是规定开办报馆需要缴纳相应的押金。这在当时的报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人针对报律问题争相讨论,争取言论自由。丁竹园明确指出,清政府是在:“尽当报纸萌芽的时候,忽用报律,压制舆论。就好比刚会说话的婴儿,一开口儿,就挨个嘴巴,这一下子就给打哑巴了。”[11]

报纸有利于开启民智,促进社会进步。丁竹园认为报纸对于国家社会,犹如魂魄、耳目、口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了报纸,社会也就进入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时代。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列强瓜分的危局,这个时候不适合限制报刊舆论自由权。丁竹园讲到:“目下就好比几双大肥羊,被饿虎图上了一样,必须集群策,才能抵制的住外人!”他进而指出,“果然视国事如己事,视百姓如子弟手足,正当爱护报馆,维持报馆,纵着教他说,以鼓舞国民的真精神,扫除尽全国的黑云毒雾,使苍生重睹光天。”[12]所以他建议,当政者此时应该想法子聚拢民心,利用本国的报纸作为救国的利器。

四、丁竹园的社会实践

丁竹园不仅“以笔为旗,以言济世”,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入到办报的实践当中。其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办报立说抨击时政提出种种社会革命或社会改良措施,以期唤醒民众共同改造社会,践行着自己的办报思想。

(一)撰文立说,发表演说

据记载,从1897年起丁竹园就开始为京津各大报刊撰写文章,发表于各家报纸。丁竹园30年笔耕不辍,发表文章千百篇。经笔者初步统计,他曾先后撰文于《民兴报》、《新天津》、《北京正宗爱国报》、《敝扫帚千金录》、《社会教育星期报》、《天津益世晚报》、《天津直报》、《中外实报》、《商报》、《直报大公报》、《立达星期报》、《天津商报》、《上海时报》、《大公报》、《白话晨报》、《新天津报》、《顺天时报》、《天津白话晨报》、《北京立达星期报》、《益世晚报》等20种多种刊物,发表言论。

根据笔者整理,丁竹园在发表演说的时候,采用了大量不同的笔名,通过不同的笔名表达着不同的思想。通过对《竹园丛话》和《正宗爱国报》的整理,初步确认丁竹园曾用到过如下笔名:竹园、默民、公仆、顽固、共和国民、乐天、乐观、李醒村、冷眼、慈航、穆思霖、悲时、铁园、杞忧生、顽民、关化政、白丁、顽固生、医稳、热心冷眼人、麦来、率真、病夫、书痴、未能免俗人、倰、小学生、讨厌、怨府、铁竹、善治庵、侠佛、庞观卿、痘泣、穆纳民、冷顽民、贫民、报奴、顽石、穷乐、痴民、弱民、铁血、候补亡国奴、喻园、后村亡国奴、愤民、默民、莫敏、奇聋、盛世顽民、愤民、清真一份子、烧犀、无补生等总计60个笔名。

丁竹园所用笔名,犹如一面反光镜,从其中我们也可一窥其面对如同走马灯一样的中国政治时局,发表演说,表达思想。通过这些笔名,可以看出其对民族和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世道的控诉和鞭打等多种复杂情感,勾画出一个充满激情与困顿的忧国忧民的先进知识分子。

(二)身体力行,创办刊物

丁竹园在为各报撰稿的同时更充分地认识到报纸的作用,践行着自己的办报理念。丁竹园讲到:“报纸是强国的利器是社会的前导是人民的口舌好处说不尽。”[13]在其弟丁宝臣的影响下,1907年,丁竹园辞去医药研究会的职务,为了大开民智,发表演说,决定亲自创办《竹园白话报》。这是天津第一张白话报,次年改为《天津竹园报》。

《竹园白话报》初始的销售并不乐观,每天所销售不过四五百张。《竹园白话报》是一份抑恶扬善,充满民主爱国的报刊,有时评、论说、以及寓言故事等佳作。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步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据统计,不仅仅在保定、顺德、张家口,有专函订报,而且在天津、北京的销路也是日见增加。半年之后,日销售四五千份已经不成问题。一年之后,《竹园白话报》行销甚广,颇受海内外欢迎。刘峻堂和谭鹤情先生在一周年祝贺词中评论:“评价皆由于内容搜罗宏富,纪载精详,宗旨正大之所至。至于讥却处,由觉兴味浓深,雅趣横生,大约看此报的人,全都知道,绝非鄙人一己之私言……社会监督,政府诤友,浅言劝世,婆心苦口,天职己任,功不暇究,祝竹园报,与天地朽。”[14]关于《竹园白话报》停刊的原因,具体不详,目前也没有见到相应的资料。

(三)时隔多年,重版丛话

1897年开始丁竹园就在京津各大报刊发表演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隐退医界,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据其自述:“陈言腐语……况投登各报之稿,不下千数百篇,多散佚无存。[15]目前,根据张巨龄的不完全统计,丁竹园在天津35年时间,仅在《竹园丛话》中的收录的作品达到626篇之多,有百万余言。[16]

时隔多年后,1924年丁竹园在友人的劝说下,由穆云谷先生为《竹园丛话》题名,敬慎医社出版《竹园丛话》,总共24集。正如该书首页介绍:“《竹园丛话》乃丛集历年各报登过之竹园演说稿丛印成册者也。”[17]

该丛书主要由撰著和选录两部分组成,选取“有益于世道者,皆转载之”,撰著包括演说、寓言、谐谈、卫生、杂俎,几乎涉及到社会内容的各个全面,可以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历史、艺术、卫生、民族、天文、地理、水利、交通、体育、伦理道德、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知识等会的各个方面。这些资料是人们研究清末民初回族社会、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宝贵资料。

五、回族报人丁竹园的历史影响

丁竹园不仅仅是回族社会杰出的报人,而且是近代社会杰出的新闻先驱,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白话办报思想影响深远。丁竹园是近代社会早期白话文的倡导者,提倡白话文是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一种形式。丁竹园认识到白话文是一种简洁、方便表达思想的工具,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可以促进报刊更加贴近民众。他充分利用“文人多不屑看”的市民阶层语言,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之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服务。他的文章不拘一格只求明白清楚。以通俗的文字犀利的言辞指陈时弊,向人民群众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竹园为提倡和使用白话文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报人,丁竹园能够目击时艰,发表言论,针砭时弊,创办《竹园白话报》,唤醒民众。时人刘趾云先生评价《竹园丛话》:“传有之,言为心声,心音人情,出言则不外人情,心通世故,发言则洞明世故,一言一语,足以见心中之底蕴。盖经济出自学问,而德性蔚为文章,擅长文艺,必器识居先,而言语亦与德行并重,非有雄才卓识,不能发出经世之名言,救时之舆论。”[18]

分享: 更多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