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乎乎的麻食
麻食是一种传统的天水小吃,制作起来颇有讲究,先把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最初人们是巧妙利用了草帽边上的花纹,搓出的麻食有一种很纯朴的农家气息。
加臊子的麻食
一碗麻食,鲜汤、菜蔬、面食齐备,小火煨炖后,香味袭人。尤其讲究搓麻食的面一定要“醒”好,搓时劲用足了,煮出来状如猫耳,色泽晶亮,入口一咬,筋顽筋顽的,很有嚼头。若值秋风萧瑟或窗外大雪纷飞,在屋中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麻食,撒一撮碧绿的香菜,再挑一筷头红辣椒油,真够惬意!
麻食下锅
麻食的来历
元代战争频繁,为了轻装,元世祖忽必烈将孙子寄养在甘肃固原一个回民家里。若干年后,战争结束了,忽必烈去看孙子阿南答。途中经过一座大山,忽然下起大雨,他连忙去一家窑洞避雨。窑洞里住着一家牧羊人索里哈,见忽必烈被淋得饥寒交迫,表现得很难受。索里哈很穷,连案板也没有,他见路人气度非凡,和蔼可亲,想必是贵人遇雨,连忙洗手煮饭,用荞麦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恰成蚕豆大的面剂子,在草帽边上一撮一捻,搓成内空外麻的卷,放入锅中煮熟捞出,拌了油盐酱醋和腌苦菜,清香可口,忽必烈连吃三碗赞不绝口,忙问:“这饭叫什么名字?”索里哈不知怎么回答,这时飞进一只麻雀,他想这个面很像麻雀,就说:“麻食子。”
搓麻食
搓麻食
材料:
面粉200克、胡萝卜1/2根、土豆1/2个、芹菜、草菇75克、肉沫75克、葱、姜、蒜适量。
调味料:
调和油、蚝油、酱油、盐、八角1个、鸡精。
做法:
1、先用盐水和好面,在盆子里捂一会儿后,取出反复揉搓,直到面团柔软光亮为止;
2、面团擀薄成1cm左右厚的面饼,再切成1cm宽的面条,切好的条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滚成圆柱;
3、圆柱均匀切成小面丁;
4、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轻微摁一下,借着摁劲轻轻搓一下,面就会卷起来,像一个猫耳朵的样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5、搓好麻食子后,下到开水锅里,再烩以芹菜、胡萝卜、肉丁等,调好佐料,盛入碗中,滴几滴辣椒油,又好吃又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