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川印象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阅读心得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米粮川印象

来源: 时间:2012-05-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还是在阿拉木图的时候,我就想去访问东干人的村落.然而,由于日程安排上的原因,这个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因此,走出比什凯克机场,我立即向负责接待我们的吉尔吉斯斯坦方面的人士说,一定安排我们去东干人聚居的村落考察一番。
  热情的吉尔吉斯斯坦人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对原来的参观路线作了相应的更改。聪明的导游小姐得知我是来自中国的穆斯林,专门给我们联系了一位叫六娃子的东干族中年妇女担任我们的向导。
  这太好了。还是在国内的时候,我就不止一次地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国杰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的丁宏博士介绍过米粮川的情况。眼下,又有这么一位可以和我们直接交流,并且家住米粮川的向导,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直射的太阳显得格外灼热。广袤的原野拉长着人们的视线,天与地相交的远处,俨然横亘着一道神秘的堤坝,衬托着天的高远,悠然的白云像是从瓦蓝的穹隆上凸出来的提花,轻歌曼舞的飘摇着,与公路两旁放牧的牛群羊群形成相得益彰的呼应。一望无际的麦田,泛着金色的浪,向着遥远的天边波涛滚滚。间或有显得过于孤独但却生性倔强的大树,点缀在麦田的深处,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在家乡的黄淮海平原很少看到的景致,让人对异邦的田园风光产生某种说不出的新鲜感,总是把油画里见到的欧洲风情拿来作解。六娃子告诉我们,这里农村的土地比较宽满,每个人平均在30—40亩左右,农民种地不像中国那样精耕细作,但家家都能粮食自给有余,是广种薄收的那种。
  六娃子是140年前从中国陕西关中地区移民到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位东干人的后裔,算起来应当是第五代传人了。她用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告诉我,所有的东干人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大家认主独一,有着坚定的依玛尼(信仰),对教门的事不光上心,而且讲究得很,几乎所有的成年人每天都到清真寺礼拜,做五时乃玛孜(拜功)。在人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在一生中到族爷的老家陕西去看一看。
  边聊边行间,米粮川到了。
  这是一个跨度很长的村落。从村东到村西,足有一两公里,五六千人,多数是一百多年前从陕甘宁地区移民迁徙而来的回族人的后裔。很可惜,虽然与他们交流起来是一口道地的陕西话并且他们也都把我们当作娘家人,但事实上他们连华侨的身份都不具备,只是一个因历史原因而迁徙的非土著部落群体。在中国大使馆,热情的参赞向我们作了这样的说明。
  尽管如此,这个来自中国西部的穆斯林群体,至今不仅保持着中国回族的习俗,而且对家乡有着一往情深的眷恋,那种经过了五六代人的传承至今仍痴心不改的坚韧,让我们同行的所有同志都感到,这简直是一个谜。回族人,多么重情重义,宛如一粒被狂风吹走的种子,纵然离开了母体,却始终保留着母亲的基因,闪耀着伊斯兰文化纯真端正的光芒。
  果然是这样。在米粮川清真寺,我们拜见了年轻的阿訇。他刚刚做完晌礼,听说有从中国来的客人,立即出来接待我们。清真寺的乡佬们沏上茶水,端上油炸的麻花让我们品尝。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他的太公是中国甘肃河州人,1877年西北回民起义的那阵子跟了英雄白彦虎逃到吉尔吉斯斯坦。至今,后代们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河州老家看看。老人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耀着一种仿佛可以穿透一切迷茫的光,让人觉得深沉而富有定力。
  六娃子的娘家,一个典型的关中平原回族人的家庭架构。六娃子的母亲正在哄着三个挨肩的娃娃,看上去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岁。关中风情的四合院,融进了某些吉国建筑的特色,正房屋里的摆设,显示着六娃子父母作为年长穆斯林特有的虔诚与洁净。儿女们的居室,除了彰显着伊斯兰教的特有摆设,更多地加进了富庶与勤劳的符号和元素:电视机、摩托车以及许多象征着时尚的物品……
  走过正房的穿堂,是一个足有二三亩地大的菜园兼花园的园子,园子里除了两棵结满了果实的樱桃树,还有一棵杏树,树下种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大葱、韭菜等。一眼安放着汲水设备的土井,是这片蓬勃着生机的土地和全家饮用水的保障,菜园的一角,是一座半敞开的厨房,老人的小儿媳妇正在那里忙着做饭。看着我朝厨房走去,老人远远地告诉她:河州府的老舅来了!儿媳便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并顺手拿过一张烙饼让我品尝。真好吃,和在国内、在家里吃的烙饼一模一样。尝着异乡的烙饼,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天下回族啊,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勤俭持家、一样的勤于稼穑……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