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东干族是我们的“远亲近邻”
来源:
时间:2012-05-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近日喜获《中亚东干学研究》一书,由胡振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是一部研究东干学的专著,书中收入由专家、学者、教授、博士,硕士、外交官、资深记者、研究员,写的文章36篇,以及全面介绍东干族各行、各业、当代知名人士21位。反映了我国研究东干学的丰硕成果。读后收获很大,感到开扩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我认为是回族学研究的另一学术领域的深化与发展。
1、东干族是居住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地区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徙到中亚的中国回族难民的后裔。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为其定名为”东干”。但其本民族仍自称是:回回,中原人,是回族,他们的根在中国。现在中亚三国共有东干人约十二万多人。他们仍保留着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汉语、陕西话和甘肃话,保留着传统文化及习俗。正如王国杰教授所说:他们是我们的:“远亲近邻”。
2、“东干学”是研究东干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新兴学科,是回族学的一个分枝,是回族学的组成部分。东干语是汉语,陕西话,甘肃话在中国境外中亚地区的变体。
3、“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人民,在19世纪下半叶为反抗清朝反动统治、民族岐视、政治迫害、经济剥削,为争取民族生存,而进行的自卫性起义。高潮时起义队伍达30多万人,号称“十八大营”。声势浩大,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同治帝非常惊慌,急令陕甘总督,军机大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亲率12万精锐清军入陕。先后用4000万两白银和从英国洋行借的220万两白银买武器,对起义队伍实行以剿为主,剿抚并施的策略。大肆屠杀回民。在他向北京的报告中说:肃州大捷后在西安,敦煌,玉门,疏勒河一带只有七千余人逃脱。另据俄国一学者说:在肃州(今酒泉)八个月围困中,清军杀害回民二万多人,在西宁杀九千多人,在金积堡杀五万多人。
1876年左宗棠集结七万兵力,仅向一线就投入四万多清军,从凉州,兰州,海州,哈密四个方向朝起义军杀来,起义军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辗转数千里,坚持战斗,十分艰苦。从肃州失守后只剩十八大营元帅之一:穆罕默德,阿尤布,白彦虎。(1840年5月25日生于陕西省西安府王曲村。1882年7月26日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病逝,享年42岁。)他从1861年参加了回民反清起义,到1876年起义军18大营的18位元帅中有七位战死,九位降清,一位出嘉峪关后下落不明,只剩白彦虎一位率三万起义军,进入新疆集合了陕甘宁新青的起义军,在茫茫戈壁沙漠水粮奇缺的情况下。面对清军精锐部队,起义军保障都不是同一水平。且战且退,退入新疆边界,入疆后起义军已无较大战斗力,只能择路逃生。清军则穷追不舍,欲倾族剿杀。
从1877年11月起义军分三批,经新疆进入俄境。第一批甘肃回族1166人由新疆乌恰县翻越冰大坂入俄境,另一部分陕西省回族3314人由白彦虎带领经尔呷特隘口入俄。第二批在1878年初有新疆吐鲁番的回族1779人经斯木卡纳入俄。第三批由伊犁地区有4682人入俄。共计10941人,到托克马克县时只剩3314人。
这些饱受苦难的回族难民在异国他乡,处境非常艰难,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靠着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站住了脚跟,当地政府和具有共同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穆斯林接纳了他们并给予粮食与土地。他们把中国的农耕技术和种菜的知识带了过去。
据穆淑惠同志摘录俄国十月革命前一位沙俄军官,尼·维·鲍戈亚夫斯基,在有关清军镇压东干人的资料中说:“在平地暴动时打死了很多东干人,整个整个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从塔城到乌鲁木齐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很多东干居民点的遗址”。由此可见回族义军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被迫迁入俄境。
入俄定居后,近百年来,他们已成为该国公民,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和睦相处。为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奋斗。许多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支华裔穆斯林先后参加过中亚人民的起义,十月革命以及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穆·马三成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穆·马三成1885年7月11日,生于阿拉木图西北东方曙光镇,祖籍中国陕西省凤翔县。在1905年考入塔什干铁路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在校期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理论,1908年他在塔什干铁路局任技术工作,在此接受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洗礼于1918年加入俄共(布),是第二代东干人中入党最早的人。早在1917年8月他组建了一支”铁路工人自卫队”并任队长,当年9月他被选为塔什干革委会委员。1919年1月他任塔什干苏维埃政权交通委员(相当于交通厅长)兼任塔什干铁路局副局长。
1919年中亚沙俄政权被推翻,敌人不甘心失败,各地出现白匪叛乱,苏俄发生内战,列宁号召中亚穆斯林拿起武器悍卫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穆·马三成组建东干骑兵团,亲率骑兵团,先后参加了中亚内战时期的”三大战役”,皆取得巨大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又被选为土尔克斯坦边区政府中央执委会常委。并选为共产国际代表和伏龙芝大将,土尔克斯坦边区党委书记艾力阿瓦三人在1922年7月去莫斯科开会,他的事迹受到列宁的肯定与表扬,并受到列宁的接见。在1922年初穆·马三成荣获红旗勋章。当年中共参加会议的代表是:张太雷和瞿秋白。
内战结束后穆·马三成步入政界于1923年任哈萨克斯坦江迪省省长。1926年升七河省农业部长, 他对土改与集体农庄和农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到1934年任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副主席。
1938年苏联大肃反时,穆·马三成在4月30日被以”民族主义分子”罪名杀害,年仅53岁。1965年7月赫鲁哓夫执政时,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主席,为穆·马三成平反昭雪。决定将阿拉木图西大街更名为“马三成大街”。对陕西籍回民集中居住的营盘乡改为“马三成乡”。
我为对起义回族人经受的苦难表示同情,对他们顽强拚博精神表示钦佩,敬读王国杰教授大作:《正确评价白彦虎》与《东干族英雄马三成与苏俄三年内战》并写此小文做为我的学习心得,特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