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牧之先生家谱考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谱牒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伊牧之先生家谱考

来源: 时间:2012-05-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伊牧之先生终日为别人考据家谱,至于他自己的家谱,大概他也不甚了然。我们中国回族人的家族史,因缺少文字记载,见诸于世者十分稀缺,在回族谱的考证探讨和研究方面,确实还缺少人才,或缺少终日孜孜于斯、耕耘于斯的人,因之我也想望伊牧之先生之项背,亦步亦趋地作些考证。据我所知,伊牧之祖籍为安徽滁州珠龙桥。珠龙回族马氏原为安徽和州“宝懿堂”马氏之一支。因了我与伊牧之先生的亲属关系而在沿江一带作了些努力,且与安徽诸大姓颇有渊源,今蒙安徽和州伊协、滁州伊协和其他朋友的襄助,今将所得资料集汇于此,以作考论。
  一、本源根系考
  伊牧之先生家族及近亲支,据我考证至今仍迷团重重,不可解处仍比比皆是。近日我从网上看到一段安徽和州回族马氏之资料今录之于下:
  元末明初,和县回族各姓氏始祖,先后从西北、华北、东南沿海等地来和州定居,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和县各姓氏家谱综合反映了和县回族迁入的时间和相关情况:
  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回民马成祖一家从河南南阳府(今郑州新乡县)迁来和州。后因马九成以金牌万户战死在鄱阳湖,朱元璋赐宅和州,随为和州世族。马姓堂名原为“宝懿堂”后改为“承恩堂”和“德钦堂”。
  我们从网上下载的这篇帖子,可以看出安徽和州始有回族人居住,已有六百多年,那么就应该是在公元1400年之前了。
  如果结合上文,回族马氏是公元1368年来和州,这么看来马氏是到和州的第一族姓,——起码是较早的族姓之一。1368年是朱元璋登基之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应为公元1363年,那么马姓先祖马九成死于1363年。其家人应在1363年或1368年间来和州,这也就是朱元璋赐宅的时间。
  此处“马成祖一家从河南南阳府迁来和州”与“后因马九成以金牌万户战死鄱阳湖”时间上有些讹误。这里的“马成”可能就是“马九成”。马九成1363年死后,朱元璋于1368年才赐宅,马氏才迁来和州。由此可知马九成一族祖籍河南新乡。
  “宝懿堂”原为马九成一族之堂号。
  这个帖子的第一回族族姓列出了宝懿堂马氏,后面连续记述了蓝、常、胡、撒等十四姓氏。由这个帖子看来,和州马氏在和州家族姓氏的显赫地位,除了马氏入居于和州的时日较早外,马氏竟能排在蓝玉、常遇春、胡大海的后人之前——也许蓝、常、胡地位虽高,终因得罪了朱元璋而被杀、被贬、被追之故,因之其后人也就不敢大张旗鼓,十分张扬。
  关于蓝、常、胡姓在和州的后人,帖子上是这么记载的:
  明初,回民蓝氏始祖为蓝玉将军,原系定远人,因随常遇春来和参加朱元璋起义军,留下了后代。蓝姓堂名为“锦云堂”。
  祖居乌江镇的常姓回民,原是明朝初期来和的常遇春后裔。还有从定远胡大海家乡迁来的胡姓儿女。
  从这个帖子看,我们回族人书面记叙的史料,留下的东西太少,蓝玉、常遇春、胡大海等在明太祖后期,他们后人的境遇实在可悲,无怪乎没有多少记载,如蓝、常、胡之类大家族,仅能留下这点东西,何庸其他?
  另外安徽和州的回族帖子中还记录了撒、陆、赛、海、王、沙、金、赵、李、高、潘等姓,都是十分简约得很。好,扯远了,回过来再谈马氏。
  二、和州回族“宝懿堂”的名人
  和州宝懿堂马氏是和州回族第一大姓,在和县历阳镇和白桥镇等处均有该马姓族人留居。因远路迢迢也无缘去和县一览。今有我的朋友,和州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寄来他在网上发的一篇介绍马氏名人的文章,今全文录之于下:
明朝和州——“三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下的最高级别考试,称为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及第者(应试中选之人)可进授爵位。
  明朝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为进士。明朝定都南京时,京城称为应天。和州是地处京城周边的县城,属京兆地区。
  凡家住和县或来过和县的人,应该知道和县有过“大京兆”和“四牌坊”。文革前,这两座牌坊一直保存完好,但现已无存,只有原“四牌坊”的两根断石柱还躺在原址的路旁。虽大部分人知道它们曾经存在,但不知道它们是因何而建?下面,我们可从明朝和州三位回族“进士”资料中找到答案。他们是马谅、马之骥和马如蛟。
  马谅:字子谅,生卒年月不详。先籍河南,后徙安徽全椒。
  马谅—伯祖父马九成,以金牌万户战死鄱阳湖,朱元璋赐宅于和州小西门,随为和州世族。
  马谅少以文章知名,明宣德癸酉(宣德十年,公元1515年)曹鼐榜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侍郎,吏科给事中,山东布政使,左参议,应天府尹。
  根据史载,马谅“巡行府县,亲至闾阎,晓以忠义,慰其疾苦。有奸猾自便者,立置之法。廉察百司贤否,略无枉纵,风纪肃然,一方称治。当时,有先降人数千,安置山东者,皆欲乘机为乱,马谅集而谕之,众咸叹服。”
  马谅在任应天府尹时,有一后妻讼其子,乞加刑。马谅召谓曰:“尔子凶德,乃京兆不能表率,罪由我始,非尔子之失也。”父母感悟,叩头涕主请释之,后母子以孝慈称焉。马姓堂号为“宝懿堂”是由此而来。
  马谅“公有俊才英气,当其奉亲于家,则忧勤惕砺,行道济时,谅质粹而气冲,志高需而学瞻,细经绎史所得异常论。“
  明正统六年(1441年),他回和州省亲时,诸君皆赋诗华其行,颇悉其器宇之音深,风采之凝重,学问之有源委,皆表于人。”当时,有位乡人颂诗曰:“盍留老眼看子孙,但不峨冠自丈夫。”太仆寺少卿王荣说:“桑梓之荣,邦家之光”。
  后来马谅因厌恶武清候石亨与太监曹吉祥擅权专横,不愿继续做官,而告老辞官回和州,时年五十八岁。在镇淮楼西南,筑“窥园”安度晚年。凡二十年闭门著书,手书兵书,纂注《尔雅》,终年七十八岁。
  在和州城内原历阳镇草席厂门前,曾建有的一座“大京兆”牌坊,是明朝廷为表彰马谅及其父马文进(以子谅,赠通议大夫,应天府尹),而建的牌坊,以示纪念马家三代均属京兆尹之故。
  马之骥:字胜千,生卒年月不详,马化龙之次子,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进士,入翰林院任馆职。天启四年(1624年),他同杨涟等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魏忠贤诬陷削职坐牢。次年,杨涟、左光斗、魏大忠等被害死于狱中,此事震动朝野。直至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朱由俭即位后,穷查魏阉党羽,定为逆案,马之骥才被宣布昭雪复职。终任国子祭酒(学官),生平耻逐浮华、敦实言行,著有《四书摘义》、《素言》等专著。
  马如蛟:字腾仲,生卒年月不详,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初授山阴知县,治水利获丰收。崇祯元年(1628年)授御史,劾罢魏忠贤党羽徐绍言、张纳等人。崇祯二年(1629年)任四川巡按,后以事归乡。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高迎祥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和城时,因他协同州官顽抗而死。明清朝庭都认为马如蛟忠于封建王朝,两朝都旌表他。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朝庭命和州州官在镇淮楼南边,以马如蛟巡按名义,兴建四牌坊,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牌坊四方柱下均石狮,坊顶全用大理石雕塑花纹,四方门额石碑上,分别刻有“祖孙进士”、“父子同科”、“两朝旌节”、“六世承恩”题字。由于从马谅、马永贤、马如蛟到马翘生,计有六代,受到朝廷封袭授官。故马姓堂号由原来的“宝懿堂”,改为“承恩堂”和“德钦堂”。
  另外据说,现代和州回族“宝懿堂”马姓在全国还有几个名人,他们是:
  马人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原会长,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工作,有坚定的宗教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也是爱教的一生。他带领广大穆斯林走爱国爱教的道路,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马维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和县作协副主席、国地资源局副局长。是《霸王文化探究》一书的主编,有许多作品。
  马仁祥:全国劳动模范。在园林化农业生产方面成绩突出,他引种了葡萄、水蜜桃、草莓、柑桔、红枣等果树苗木,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现已带动周边十里八乡许多村民致富。是我县农业界唯一的一个全国劳模。
  三、结论
  据我所知,伊牧之先生祖籍为安徽和州,其曾祖至先生本人辈序为“荫、维、人、作”,而和州“宝懿堂”辈序十六字为“必、崇、勤、俭、自、荫、维、仁、作、述、相、继、其、运、恒、新”,也十分吻合,据传,清咸丰年间,因跑长毛反,马氏“荫”字辈一人,只身跑到滁州珠龙镇,也新立了个堂号叫“马懿堂”,不忘“宝懿堂”之根,又因为贫民百姓,保留“马”姓作为堂号,由此可见伊牧之先生之先祖的良苦用心。总之,从此始有伊牧之先生一家,伊绝非“宝懿堂”长支嫡裔,但为何系、何宗之旁支别派,今已无考。
             (作者系南京穆斯林)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