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表叔——马金鹏
来源:
时间:2012-05-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我对表叔的第一印象,是少时在父亲(金子常)从埃及带回的许多相片中。有一张父亲与表叔在爱大校门前合影,还有一张是父亲与表叔在中国留埃学生部前的合影。看着相片上那位眉清目秀、英俊潇洒、面带微笑,有明星风彩的青年,我问父亲“这位是谁?”父亲高兴地指着相片说:“这是你表叔,论起来你要叫他八伯。我们两家是亲戚(八伯的母亲是我的堂姑祖母),又是同乡,我们俩还是爱资哈尔大学的同学。”我睁大眼睛看着父亲,父亲怕我没听明白,又说:“他的妹妹,就是你最要好的金钟姑姑。”金钟姑姑快人快语,我和她最说得来,这些都使我对这位未谋面的表叔有了了解,有了亲切感。父亲又说:“我和你表叔在开罗留学时,生活在一起。表叔和留埃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他学习刻苦,善于钻研,知识面广,成绩优秀,并研究世界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星期天还要去听各种讲座,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受到沙儒诚部长的称赞。”父亲还说:“你表叔生活节俭,作风严谨,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对于同学中有困难者总是尽力相助,从不言还。他为振兴中国回教的学习目的十分坚定。”听了父亲的介绍,我对表叔有了初步认识,盼望有一天能和表叔见面。
十多年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53年夏天,趁着学校放暑假,我随父亲去南京,又转赴上海。借机去看望正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做阿訇的表叔,在那里我十分欣喜地见到仰慕已久的表叔。一路上,听父亲说,表叔1936年从埃及回国后,一直在母校成达师范学校教阿拉伯语,曾任阿文专修班主任,主编过著名回族期刊《月华》,1950年受聘上海福佑路清真寺阿訇。父亲又说:“福佑路清真寺是上海的大寺,又称北寺,就象济南清真南、北大寺一样。在该寺当阿訇的多为知名阿林,如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校长达浦生阿訇、江浙有名的薛子明阿訇和著名阿文书法家杨德培阿訇等。你表叔37岁就被该寺聘为阿訇,为该寺最年轻的教长。”听父亲这么一讲,我对表叔的学问水平和信仰更加了解,在心中的形象愈加高大起来,更渴望早点见到他。
福佑路清真寺,座落在上海最繁华的城隍庙附近。清真寺建筑为中西合璧,水房、教长室、办公室是一座三层小楼。礼拜大殿为中式,十分宽敞,小楼一层中部是清真寺大门,门头上“回教堂”三个字据说是成达师范学校校长唐柯三先生所题。
我们父女的到来,表叔十分高兴,热情为我们安排住处,一日三餐都很丰盛。不让我们外出就餐,那种亲情、教情、乡情,亲切真挚,令人感动。60年后忆起当年,余温在身,无法忘怀。
表叔和父亲一起礼拜,一起交谈,在埃及的往事,交流回国后各自的经历,并约了父亲的同学刘兆才阿訇,改维德先生见面畅谈。还一起宴请了原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的庶务主任宗棣堂老先生。在繁忙之余,表叔还不忘给我这初次见面的侄女留下一点单独交谈的空间。表叔很平易近人,聊起来就象老朋友,让人没有任何约束。表叔得知我在济南回民中学教书时,他老人家精神为之一振,当即将他的座椅拉近了与我的距离,意味深长地拉着我说:“孩子,你这个岗位是光荣的,工作是艰巨的,过去我们回民文化落后,我和你父亲当年就读回族新式伊斯兰师范学校,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提高回民教育水平而献身、奋斗。今天你能从事于我们家乡的民族教育事业,重担在肩,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希望你能勤勤恳恳,树立终生为民族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思想,为我们的民族教育事业贡献一切……。”表叔又说:“你从事教育,也说明你父亲和我当年的追求后继有人。”听了表叔这番话,我内心受到极大鼓舞,表叔殷切希望,谆谆告诫,热心关怀,几十年言犹在耳。可以告慰先辈的是:表叔的希望和告诫,我一直铭记在心,未敢忘怀。多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不少新生力量,多次被学校、教育局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还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这一切没有辜负表叔对我的希望。
虽然此后我再没见过表叔,但1953年他老人家应聘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讲师的消息,却使我感到从未有的鼓舞和骄傲。表叔是济南西关第一位跻身中国最高学府讲坛的回回,留下著名的译作——《伊本·白图泰游记》和《古兰经译注》,他是山东省翻译《古兰经》第一人。今年父亲归真50周年而麦里,就是用的马金鹏表叔翻译的《曼丹叶合》。
在表叔归真十周年的日子里,追忆往事,寄托晚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