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一)——回族金氏、沙氏族谱考
来源:
时间:2012-07-1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曹县位于我省西南边境和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权县、兰考县接壤,古称北亳,后称磐石镇,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曹县至今。全县现有清真寺22座,分布在三个街道办事处和六个乡镇,其中侯集回族镇是菏泽市唯一的回族镇,全县回族人口近四万人,回族主要有马、沙、金、张、王、李、郭、苏、白、杨、曹、米等姓氏。近几年,《济南穆斯林》每期都有研究回族姓氏的文章,读后受益匪浅,也深受启发,故而萌发了对曹县回族诸姓氏的考略。由于我知识浅薄,也从未涉足于家谱学,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一写,让大家了解一下曹县回族姓氏的源流,托靠真主,我拟将以后把曹县诸姓氏的家谱陆续介绍之,算是为我们回族家谱文化尽一点力吧,不足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金氏族谱
曹县回族金氏,现主要居住在县城东关,侯集回族镇的东街、南街、侯庙、小楼子,孙老家镇的回民张庄,安才楼镇的望鲁集。他们先后迁徙到曹县,虽年代不一,但他们皆源出于河南省考城县金楼。(1954年考城县撤销,今属民权县胡集回族乡,)
一、金氏族源考
金氏祖籍北京,由京迁汴(河南开封),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打开封,官兵和农民军先后掘河攻击对方,造成了九月十六日的黄河大决口,开封城内一片汪洋,数十万居民被淹死十之八九。金氏高祖应时公,字松安(太学生),和二子幸免遇难,并携二子逃难至考城,距城六里,在金家楼邂逅堂侄文熙公(名朝节、字文熙、太学生),文熙公由汴迁此多年,叔侄相见,悲喜交集,面对举目无亲逃难而来的叔公,文熙公不仅让叔公父子三人住进了庄舍,还为父子三人谋生理、租田园,叔公殁时又葬其于本莹之左,后来文熙公葬于右并且降公一穴,由此在金氏族谱中称:松安公为金楼东支一世祖,文熙公为金楼西支一世祖。根据金氏谱系表,现居住在曹县东关、侯集南街、东街、侯庙的金氏属金楼东支,侯集小楼子、望鲁集、回民张庄的金氏属金楼西支。
二、金氏族谱考
我见到的《金氏族谱》是2009年新修的族谱,这部谱牒装帧精美,谱系清晰完整,支派分明。族谱之首是2010年由金楼西支十一世金守惕撰写的《重修考睢金氏族谱序》。在谱系表后面的附录中辑录了历次修谱序共七篇:《金氏族谱序》、《修族谱小引》、《重修家谱自序》、《金氏族谱补遗.》、《重修金氏族谱序》、《为金岱重修族谱序》、《重修金氏族谱公序》,由于收录的谱序较多,篇幅较长,且历次谱序主要都记录了金氏由汴迁考的年代,以及一世祖松安公由于河患父子三人历尽艰险,艰苦创业,奠基金楼之艰辛,并使金氏成为考城之望族的经过。所以各谱序在此不一一照抄,只摘录简介如下:
1、第一次修谱:始于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由金氏六世建基,字体圣、(太学生,属东支)着手开始修谱,并自序了《修族谱小引》:
“吾族派分自燕迁汴,而族益繁盛。及明末河决,汴成巨津,族中同日没于水者,五十余人,盖壬午岁(1642年)九月十七日也①。非常灾变,言之痛心。幸太高祖松安公、携二子小宇公、少宇公,视稼城东招讨营②,得免于难,流离播迁,至考城,遂家焉。当斯时也,桑梓珠沉,宗族星散,羁栖异乡,备历艰险。二世祖兄弟四人,剪棘披荆,不遑少逸。由是田产滋丰,子姓蕃衍。……不意乾隆戊戌,河决仪汛,田庐沉没。强半幸丑③,复决北岸小宋,有防漕运,癸卯岁(1783年)改河南行。以旧南堤为界,堤以南尽拨睢州,而建族遂为睢人④,建乃谨按世次,自迁考公以下,递列名字,其有嘉言善行,为乡里推重者,略述梗概,俾子若孙,有所典型,至于有微而盛,盛而复衰,虽属循环之运,果能抚今追昔,惕然加励,固未有困而不亨者也,是所望于后之人矣。六世孙建基谨识,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乾隆六十年(1795年),六世建基又让知睢州事题作了《金氏族谱序》:“予试河工时,往来葵丘⑤道中,即闻金氏为考城著姓。百余年来,代有闻人,大要以孝梯力田为本,子弟皆循循礼法,有汉万石君家风⑥,……今金子体圣,于河水迁决之余,以修谱为己任。分支别派,昭穆厘然,使后世知千万人之身,始之原一人之身,收族睦宗,洵盛举也。而并录其历代家训,与名人传赞,共成一书。盖欲子若孙,聪听格言,以求无忝所生,其用心不尤深且远欤!予故亟许之,并望金氏子姓皆以体圣之心为心云。乾隆乙卯(1795年)仲冬月知睢州事燕山王玉麒题”⑦
注释:
①应为九月十六日
②招讨营今属开封县杜良乡
③即乾隆辛丑公元1781年
④即睢州坝以南旧属睢州现属民权县城关镇
⑤葵丘位于民权县城东偏北17.5公里林七集南,黄河故道北沿,现有历史古迹葵丘会盟台。
⑥石奋(?—前124)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治家严谨而著称。
⑦当时考城归属睢州。
2、第二次修谱:时隔十五年后,嘉庆十一年即1806年,在第一次族谱的基础上,由五世金蛟(字凌云,邑庠生,属金楼东支)续修了金氏族谱,并撰写了谱序《重辑家谱自序》:
“……乾隆戊戌后,子姓渐繁,又屡遭河患,余族避难四方,甚有数岁不一谋面者。不有一联属之,将愈衍愈远,愈远愈疏,一本所出,几何不视若秦、越耶!家谱之修,良非缓图。……丙寅岁,蛟延南华盧(同卢)先生教读于家,夏五月取建基所辑族谱,及先世家训两册乞先生抄录。因与先生参互考订,残缺者修之,遗漏者补之,核其鱼鲁,正其帝虎,稗吾族支派分明,无紊乱忧,则又先生之力也。录讫,遂自为序,以记时日。庶几前有所承,后有所统,蛟之心亦少慰矣。过此以往,蠹则新之,久则续之,是又所望于后之能文者。时嘉庆十一年(1806年)岁在丙寅秋八月上烷五世孙蛟谨识”
随后金蛟又补充了《金氏族谱补遗》,在补遗中金蛟首次记述了高祖由汴迁考,在金家楼定居的经过:
“蛟尝闻祖父流传,高祖松安公自汴来时,举目无亲。艰苦谁溯,息止无所,忧虑自知而已。一日者,行至考邑,距城六里,地属坤方,有庄一所。适有人自门内出,相貌端严,举止大方。近而视之,其人非他,乃公堂侄讳怀振文熙,先公而迁于此者也。爰是叔侄相识,各道离情,叙谈之间,悲喜交集。已而指其庐曰,此金家楼,即侄舍也。叔既来此,自可暂息,以为后图。公曰:唯唯,遂偕二子止于斯焉。家既定,文熙公复为公谋生理,租田园。及公殁时,即葬公于本塋之左。后文熙公之葬,又让公一穴,叔侄之情,亦已笃矣。此金氏至考,发迹之始也。五世蛟谨识”
3、第三次修谱:距第二次修谱十一年,由六世金岱(字东岳,属金楼西支)续修金氏族谱。在这次修谱的同时,金岱和其祖父为教门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也是金氏迁居金楼近二百年,首次倡议在金楼建立清真寺,此举不仅为伊斯兰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也充分说明了哪里有回族,哪里就有清真寺,金氏先祖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金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正月自序了《重修金氏族谱序》,为筹建清真寺他在序中叙述:“及岱祖焕若公,又推高曾之意,凡金氏之姻亲戚党在考者,敛财紏工,一身率先,公筑一寺,为朝拜之所,以示不忘西顾之义。”
4、第四次修谱:一九八四年闰十月金氏家族在祖居地重修族谱,此时距最后一次修谱已有167年,金氏族人已迁居三省八县市。由金楼西支十一世孙金守惕(又名守正,北京大学人文系毕业)受命作序:《重修金氏族谱公序》。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此次修谱决定在原来十二世后又确立了二十世排行字。
排 行 字 辈
朝 自 百 梦
长 守 先 业
乃 光 祖 德 (原十二世)
后续二十世排行字(1985年4月1日)
孝 友 承 家 风
信 义 永 周 全
卫 国 建 功 勋
恪 照 铭 存 言
5、第五次修谱:此次修谱主要更正了上次谱牒中存在的错误,2010年1月仍由金楼西支十一世孙金守惕撰写了《重修考睢金氏族谱序》。金先春执笔作了后记:“此次修谱以六世祖岱于嘉庆二十二年,重修谱牒,及从堂五世祖 蛟与从堂六世祖 建基重修谱牒等老谱为准。针对1984年版家谱谬误之处进行了修改。”
沙氏族谱
曹县回族沙氏现主要居住在:城东侯集回族镇西沙楼村、北沙楼村,侯集、姜庄以及县城东关;曹县城内、平安庄、季集、望鲁集等有少量沙姓居住。
一、曹县沙氏族源考
曹县西沙楼村碑记载:沙氏于明洪武年间由祖居地冠县城南沙庄迁徙于城东二十里建楼,因位于侯集西名曰:西沙楼;其后人陆续分迁于北沙楼、侯集、县城东关、姜庄等地。
二、沙氏族谱考
我见到的《沙氏族谱》是一九九九年重修的,但这次修谱似乎不很理想,谱牒虽然装订成册,但只有两篇谱序和一页辈序表,世系表全部是空白页,因此这部《沙氏族谱》算是很简单了,两篇谱序一是一九五一年由定陶前沙海沙联玉先生撰写的《重修沙氏家谱序》;另一篇是一九九九年《重修沙氏家谱序》,今将两篇谱序原文照抄如下:
1、一九五一年定陶前沙海沙联玉先生撰写的《重修沙氏家谱序》
重修沙氏家谱序
当考河北省冠县城南沙庄原为沙氏祖居故址,(注:冠县曾属冀南第一专署,并不是河北省)村西有祖茔一所,后以沧桑之变,子孙迁徙,其迁于黄河南岸鲁豫之间者为数不鲜,溯诸始祖之迁移月日亦无可稽考,相传来自河北沙庄夫妇二人一迁于山东菏泽东南百里西沙楼,再迁于菏泽东三十里前沙海,以故西沙楼有始祖莹,前沙海祖母墓在焉。嗣后子孙繁衍,析户散居,系统失调,行辈错序,报本追远之事久矣,发堕、广励、化勤等痛惜先人之创业艰难,不忍听其驰而弗张,遂召集各村族众于一九五一年二月间重修家谱,遵照沙庄议订“东方道德启,元宗世永昌,熙学绍诂训,基业焕隆光”,二十字以序辈次,世世相传,庶几不忘。
前沙海沙联玉字润生沐手谨序
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五日
2、一九九九年《重修沙氏家谱序》
重修沙氏族谱序
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
现存于山东省冠县城里清真寺内的《重修沙氏族谱碑》(大清宣统二年孟夏清和月立),规定了二十字的行辈次序。其为“东方道德启,元宗世永昌,熙学绍诂训,基业焕隆光”;撰写于公元一九五一年的《沙氏族谱》,又规定了二十字的行辈次序。其为“春风如毓子,心思恒以长,登履同培崇,有书国克康”。如此前后共计四十字的辈序,流传后世,其功大矣。但亦有疏漏而留下缺憾。
以上四十字,虽“行辈”清楚,但“世代”不明,不明则乱。查黄河以南西沙楼等各沙氏分支《族谱》均将“东”字辈注为“一世”;而黄河以北冠县等沙氏各分支《族谱》则皆将“一世”定在近代而具体各异,倘“东”字辈定为“一世”,然冠县和沙海“东”字辈尚有人健在,则沙氏家族悠久历史和祖先不复存焉。此则重修《沙氏家谱》之原因也。宗旨是确立沙氏家族的“始祖一世”,进而推断“东”字辈为第几世(代)。
为此,沙孝连、沙道正、沙道英、沙德田、沙启云、沙武魁、沙德忠、沙先文、沙启年等人亲赴沙氏祖根冠县(沙庄等地)考察,重点对风化残损的《重修沙氏族谱碑》进行考证。
据该碑撰刻年代、题目及内容观之,堪称沙氏族谱之权威史料。其碑文曰“自沙侈里公从唐高祖起兵以来,于今其子孙蕃衍几遍九州。”此为迄今有据可考的沙氏祖先最早在唐高祖时期。故可把“沙侈里”尊为沙氏“始祖一世”。其距今一千三百五十余年,按每“世”三十年推算“东”字辈当排列第四十一世为宜。
此举关系上承千年历史,下启子孙后代之大事。为慎重起见特将上述考证及推断印成草案,散发黄河两岸诸沙氏后裔征求意见,并达成共识。现正式写就《重修沙氏族谱序》,供遵照执行。这样世代有序,行辈分明,代代相传,千古不紊。此乃沙氏家族之大幸耳!综合有关沙氏家族重大问题为四,一并告之:
一、沙侈里(唐高祖时)定为沙氏家族共同的“始祖一世”、“东”字辈列为第四十一世。其它类推。
二、《谱碑》规定了前二十字,《族谱》规定了后二十字,共计四十字的行辈次序(见前),为沙氏家族命名之依据。
三、沙氏家族祖坟在山东冠县城南三里沙庄。黄河以北的靖庄、冠县城西街、冠县城南街、张尹庄、十里铺、高庄、沙闫村、里固七家、里固八家、蒋寨、营镇(善乐营)、坟里。黄河以南的西沙楼、前沙海、中沙海、后沙海、曹县东关、北沙楼十八村(街)等,皆为从沙庄迁徒出去的沙氏家族后裔。
四、沙庄祖坟现有告诫后人“永世不忘”四个大字的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年)。《沙氏族谱》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为到沙庄“修墓游坟”纪念祖先之日期。
愿真主多赐福于我们的众祖先
阿敏乃
一九九九年斋月
三、沙氏家族四十字辈序
沙氏家族前二十字辈序
东方道德启 元宗世永昌
熙学绍诂训 基业焕隆光
沙氏家族后二十字辈序
春风如毓子 心思恒以长
登履同培崇 有书国克康
四、考释:
1、第二篇谱序没有署名,经笔者考证系定陶县沙海郭世忠哈吉撰写。
2、沙氏始祖沙侈里年代考辩:
一、据现存于山东省冠县城里清真寺内的沙氏谱碑记载:“始祖沙侈里,回族,亦称沙叱利,唐高祖时期武官,自起兵以来,其子孙蕃衍几遍九州”,故此沙侈里被尊为沙氏始祖一世。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记载沙叱利生平事略的资料微乎其微,仅仅在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hong)的人生经历中曾经提到过,说沙叱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回纥(亦称回鹘)将军,在那战乱的岁月里沙叱利与韩翃的家庭产生了纠葛,“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主要发生在唐肃宗(公元757年—762年在位)期间,根据这一历史记载,可以确定沙氏始祖沙叱利是唐肃宗时武官,并不是唐高祖(公元618年—626年在位)时期的武官,唐高祖和唐肃宗相差了近140年,因此立于冠县城里清真寺的《重修沙氏族谱碑》记录其始祖沙叱利在年代有误。
第二,关于此宗沙氏的渊源,我在此也作以初步分析,但也有待商榷,公元756年唐肃宗向阿拔斯哈里发国家(时称黑衣大食)借兵平乱,据《新唐书·本纪·第六·代宗》记载:至德二年九月(公元757年9月)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郡王(即唐代宗)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等兵二十万讨伐“安史之乱”之叛军。收复两京后,唐肃宗允准大食将兵留居中国,可同中国女子通婚,他们有的被委以官职、有的经商,娶妻生子、安居乐业,在固守自己信仰的同时,也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据此沙氏始祖沙叱利是参加平乱的大食将军,而他并非回纥将军,因为当时的回纥民族尚未信奉伊斯兰教,因此可以说此宗沙氏和多数回族姓氏一样源于当时的波斯或阿拉伯民族。
一个家族的谱牒,都要有世系表,它能辨昭穆,明枝庶,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它是不完整的,这部沙氏族谱世系表全部空白,是最大的缺憾,此宗沙氏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姓氏,族人遍及大江南北,源流地域辽阔,世系统计确有困难,愿沙氏族人在下次修谱时,齐心协力使之谱牒完整,世系分明,那怕是区域性的。
(作者系曹县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