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宁夏吴忠专稿(记者山风 国宝 阿拉法特)洪岗子拱北纪念的是伊斯兰教苏菲派洪寿林(1852—1937)。洪寿林,经名为苏哈白·卡麦尼,尊号为阿齐兹。甘肃景泰人,上个世纪30年代初选择迁徙到贫瘠干旱的洪岗子,当时没有人明白他的心思,那里缺水,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但在他带领下,家眷和随从们都心甘情愿地随之住下。后来信众越来越多,在同心、固原、海原县一带,据当时的老人讲,“老人家早上喜欢去洪岗子拱北后面的山坳里走走,周围的群众都喜欢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学诵经,下午以及晚上他都喜欢在自己的静室里深思冥想”。周围汉族村的群众也喜欢他,1929年同心大旱大荒,洪寿林拿出自己储存的小麦赠给临近的汉族村民,他说,“救人命要紧”
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洪门门宦显得独树一帜。查资料得知,“苏菲派思想的核心是在以承认安拉为独一的最高主宰的前提下,以喜爱真主、认主为基本信念,以苦行、苦修的禁欲主义和入神冥想、内心祈祷的专心致志的方式,以认识真主,参悟真主,从而接近真主。”洪门门宦个人功修具体为:每月要以3或9天的时间来静修,每天须礼副功拜84次,默念“迪卡尔”4万多次,念大赞需4小时,重视以沉思冥想,开启智慧之门。
拱北:圣哲先贤的陵墓
源于阿拉伯文Qubbat,宁夏回族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形墓亭。中亚及我国新疆地区称「麻扎」。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形式,后专指苏非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供人瞻仰的圆拱形建筑物。在中国西北主要指苏非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的陵墓建筑,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已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庐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墓盖形式外,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中国庭院式建筑。现代以来,拱北多建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文和植物花卉。拱北不但是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拱北的教务,一般都有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持陵墓等。
洪岗子拱北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下流水乡境内西北部,距县城50公里,是一座规模庞大,风格独特,兼具阿拉伯式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的古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始建于1939年,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洪门道祖洪寿林(字海如)的墓地和道堂。文革期间遭破坏,1987年由洪们第三代教主洪维宗组织重修和扩建,其建筑完全有洪维宗自行设计。整个建筑群分:前门、学堂、清真寺、居住楼、诵经楼,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厅、拱顶塔、纪念碑等,具有麦加圣殿与麦地纳圣寺风格与气氛。
每年古历7月24日至8月14日,洪寿林与其子洪维宗(洪门门宦第二代教主)主祭日都有数10万信徒前来游坟纪念,是宁夏境内建筑最有特色、最具有伊斯兰民族风情的宗教旅游景点。
洪寿林简介
洪寿林,经名为苏哈白·卡麦尼,尊号为阿齐兹。祖籍甘肃景泰县,幼年家境贫困,清同治之乱家乡惨遭掳掠,随父流落同心石泉村定居。不久其父去世,便投奔当地清真寺做杂役,帮寺师傅担水劈柴,抽暇旁听经文,因天资聪慧,借助教众扶持,辗转陕甘宁求教于名师,刻苦学习,很快博通古今教义,终成一名品学兼优的大阿訇。光绪年间,他因严守教律、体恤教民、生活节俭,不贪婪钱财而德高望重,誉满甘宁青,被青海凉州庄大教主马栋选为哈里发(替位者)。光绪二十八年(1898年)八月十九日马栋归真,临终前立下遗嘱洪寿林为其继承人。后被尊为洪门道祖。寿林老人经历坎坷,饱尝战乱之苦,在实践中他认识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教派门宦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因而,他潜心办教,不染政事,注重回汉团结,一遇灾年,常拿出自家的粮食财物赈济灾民,共度灾荒。
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境内的革命活动感动了老人,他联合宗教界人士拥护红军,支持红军革命,冒险掩护红军联络员,慷慨解囊,为红军部队捐赠大洋500块,绵羊200只,作为生活给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为表达感激之情,派敌工部长唐天际亲赠“爱民如天”锦幛一幅,现收藏于宁夏革命博物馆。洪寿林当时回赠红军一幅用阿文书写“太阳之光”的绿色锦幛,意含“红军好比太阳的光辉,将来要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