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尚未出生时,父亲远走沙特不归;一出生就背上了“投敌叛国分子的儿子”的称号;“文革”开始后,身背“黑五类”成分,被迫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苦难深重的童年让他饱尝了人间冷暖。
自称可能是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个“不识字”委员的丁目迪是一位来自侨胞家庭的穆斯林。他在经历了做生意不会签合同、出国探亲因语言不通在机场“走丢”等一系列事件后,深感“吃了没文化的亏”。为此,丁目迪决心将一帆风顺的外贸生意交给哥哥打理,自己弃商为家乡“做点事情”,这事情就是家乡的教育发展。
丁目迪的老家位于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说起他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1958年,在丁目迪尚未出生时,父亲远走沙特不归。丁目迪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投敌叛国分子的儿子”的称号,生活的处境不难想象。“文革”开始后,适学儿童丁目迪身背“黑五类”成分,被迫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更遑论去学校上学了。12岁那年,他流浪到甘南州的玛曲县,在那儿定居下来。苦难深重的童年让他饱尝了人间冷暖。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后。1985年,丁目迪随团赴沙特朝觐,和父亲见面相认。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经商,先后创办了临潭县侨联贸易中心和甘肃省穆斯林华侨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在沙特港口城市吉达开设了甘肃省第一家驻沙企业——“甘肃省穆斯林华侨有限公司吉达分公司”,把甘肃的轻工业产品和日用百货销往阿拉伯市场,使甘肃的商品首次在沙特打开了销路。
在经商的过程中,让丁目迪深感苦恼的是自己没上过学缺乏知识。因为不识字,他不会签合同,因此吃了不少亏。1996年,他出国转道巴基斯坦,在机场,接他的朋友用英文、阿文在广播里呼叫他的名字,他听不懂,从下午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找到朋友。这些经历,促使他淡出商界,开始为民族教育尽心尽力。
临潭县地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民族人才更为匮乏。丁目迪向县里建议增建一所民族中学。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动员亲戚朋友和群众积极捐资助学,并带头自己捐款,先后筹措资金58万元。1992年8月,占地29亩的临潭县回族中学终于落成了,第一批400多名回、汉、藏族少年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近年来,丁目迪更是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兴办教育上,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大声疾呼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的现状,先后从国家民委等部门为甘南州争取了370多万元的教育资金。1994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临潭县回族教育基金会”,先后救助数十名不同民族因贫困而辍学的中小学生重返校园,资助家乡的有志青年20多人分别到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学习。他还充分发挥省、州、县政协委员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不读书,穷根难除”,这是丁目迪常说的话。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动员回族群众改变重商轻学的观念。他说,我将尽我所能扶持教育让家乡发生变化。这条路,他会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