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向善之门 传递慈爱精神
来源:
时间:2013-09-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各位朵斯提:色兰!
世界上各种宗教,自古就有提倡乐善好施、举善济世、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曾说过:“慈善乃宗教之母”。慈善是各种宗教的共性,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现代著名伊斯兰学者优素福?格尔达威博士认为:“伊斯兰教的慈善就是人对他人提供物质或精神的帮助,不求获取任何回报,而是期望从真主那里得到更大回报的一种特殊行为”。
伟大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3章92节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圣训也强调:“不爱弟兄只爱自己的人没有信仰;自己吃饱,邻居挨饿的人不是信士;谁在今世解除穆斯林的一件困难,安拉将在审判日解除他的一件困难”。
穆斯林兄弟姐妹们:试问!一个丝毫不关心他人疾苦,人间善恶的穆斯林,怎么可能体现伊斯兰的慈爱呢?一个心中没有敬畏真主和喜爱穆圣,没有对民族和社会关爱的信士,又怎能谈的上信仰呢?一个真正的信士是一心向善并热爱这个世界,关爱他周围的弱势群体,并传播伊斯兰的正道和彰显伊斯兰的慈爱之人。
伟大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42章19节说:“真主是慈爱他的众仆的,他供给他所欲供给的人,他确实是至刚的,确是万能的。”穆圣说:“你们不可能进入乐园,除非你们具有信仰,你们不可能具有信仰,除非你们相互喜爱,你们不可能相互喜爱,除非你们传播和平”。由此可见,《古兰经》和“圣训”都要求我们做一个向善、有慈爱心的人。因为慈爱是一缕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慈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也许我们没有圣贤般那样博大的胸怀,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诚挚的慈爱心;也许我们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富有,但我们却能用不多的钱筑起我们爱的宫殿,心的长城;也许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的慈爱之心就是所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慈爱之心,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再多的坎坷,再大的困难,何愁不能应对呢?
当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第一时间发出捐款赈灾倡议书,全国各地伊协、清真寺、穆斯林企业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积极响应为灾区人民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慈爱之心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方心灵的春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在我们每个穆斯林的身上传递。
在我们市伊协组织的一次募捐活动中,有一位穆斯林孤寡老人把身上仅有的52元钱毫不犹豫的投入了募捐箱里,当有人看到他捐款的时候就说:“老人家啊!你生活本身就很困难,你就不要捐了,”老人说:“不!我要捐,不能眼看灾区群众受难,我却无动于衷,多少都是乜帖心,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老人的话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今年春节前,市伊协对穆斯林特困家庭组织了帮扶活动。一位生活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收到500元救济款后,却又悄悄地拿出200元送给了另一位住院急需用钱的老人,他们的举动不正体现了一份珍贵的爱心吗?
讲到这里想起了我坊有一对半路夫妻,真主的安排让他们在2011年的时候成为了夫妻,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妻子是一位哈志,有教门,很虔诚,有善心,今年我们清真寺修建水房的时候,妻子和丈夫商议,把结婚时候丈夫给妻子买的38.4克黄金聘礼拿了出来用于修建水房,把她自己以前的黄金卖掉用于维修清真寺,她的这种慈善精神正是我们穆斯林应学习的美德,是让我们的滴水之力,汇聚大海之善。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局势动荡、社会动乱、战争连绵不断,导致了许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许多的孩子,衣不裹体、食不果腹,他们正承受着战争和死亡的恐惧,承受着各种瘟疫的侵袭和病痛的折磨,甚至已接近了死亡的边缘。回望国内,近几年来也出现了干旱,地震,水涝等一些灾难,艾滋病、禽流感等各种疾病的迅速蔓延,奇貌怪样的残疾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生活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我们的人群中,物欲横流、信仰危机、诚信下降、道德沦丧等丑恶现象逐步升温,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老人摔倒不敢扶,有人落水不愿救,面对灾难,不关自己绝不相助。对那些饱受苦难的人已失去了最起码的慈爱之心,仁爱之道;冷漠和自私侵蚀了人们善良的心灵,这所有的一切已让我们痛心疾首,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作为最优秀的穆斯林群体,应当虔诚地铭记真主的教诲和恩赐,真主赐给了我们无数的恩典,使我们生活富裕、幸福安康,当我们在享受着快乐、健康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此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贫穷、疾病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因为年老、体弱封闭在孤独的空间里,他们需要帮助,需要陪伴,需要你我伸出温暖的双手……
仁慈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4章36节这样教导我们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
穆圣说:“不慈爱人者,得不到真主的慈爱”。又说:“不慈爱人者,就得不到别人的慈爱”。伊斯兰教这种慈爱的理念类似于汉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这些都说明,伊斯兰教是乐善好施、举善济世、扶贫济困、导人于行善的宗教。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慈善更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慈善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宣传慈善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践行道德精神,传递向善力量将是不变的时代主题。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得以延绵不绝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成就伟业、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应该切实践行,更应该广为传递。这样的一句朴实的话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其实慈善的本质就是奉献,奉献果实,奉献爱心,每当你奉献了爱心,无论多少你一定会感到十分自豪,十分欣慰。正如但丁所说的:“爱是美德的种子”。让我们播种美德的种子,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发芽生根,让它在我们的世界开花结果。
穆斯林兄弟姐妹们:就让我们用慈爱传递人间的真情吧!将爱心渗透到我们的每一分时间和每一寸空间中,诚心诚意、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善事。让关爱化作民族的精神;让善举化作自强的力量!开启向善之门,传递慈爱精神。最终,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整个世界都充满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