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谱史资料汇存》之摘述及谠论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阅读心得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常氏谱史资料汇存》之摘述及谠论

来源: 时间:2013-09-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二○一○年夏秋之交,江苏六合县常福亮先生突然造访我刊编辑部,因他的大作《先祖遇春公部分后裔点滴概况》一文曾在我刊登发(见《济穆》09年第四期),他对我刊刊登回族历史人物史颇感兴趣,于是来济找我盘桓数日,交谈甚洽,遂成莫逆。临别常先生赠我《常氏谱史资料汇存》一宗,十分零乱,也颇驳杂,读后,一直封压至今。近一年多来,未曾见常兄电信,突有感触,自觉时不我待,从箱底又翻检一过,找出《史料汇存》编排摘抄成文,刊载于此,以谢福亮兄,也是对常兄给我的东西作点交待吧。
  在摘述此文时,有些片断,我个人有感而发,也作了一些评说,仅只一家之见吧。然而主要是为我回族常姓,也就是常遇春族属问题,说几句“谠言”,或曰“昌言”吧,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国史书对常姓根由说之简述
  在此还要再说两句题外话,我在整修这本《史料汇存》时,首先自己确定了一个删编原则:一是史料中所涉及的常氏谱事内容广泛,而我侧重于回族部分,其他从略;二是侧重于山东部分,其他有选择的保留;三是侧重于明代以后的内容,至于明以前的似乎与回族常姓更加无涉;第四点是福亮兄在其“先祖遇春公”一文中所谈及的内容,在此我尽量不再述及。遵此四点,有些东西也就忍心割爱了。然而,总之,我作此简述也只是为了探究明开平王常遇春及其后裔的源流,作一些必要的说明而已。
  “追根溯源”,这是中国正史也在精心追求的目标,何况民间的谱史。中国任何一族姓,都有“木本水源”之思,常姓亦然。然《汇存》所载资料非一家之说,更确切点说,乃诸家之言,见仁见智的话,可信度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全然相信,即使廿四史之首,司马迁的《史记》今人还有驳论,何遑其他。但《史记》的光辉是任何人也掩盖不了的。正如这些《汇存》它的史实应该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们也不应一味的否定。我这里的所谓“追根溯源”应该说并非回族常姓之根源,而为我中华常姓之根也。——然而这到底是不是回族常姓之总根,亦未可知——这一切待方家之考。
  中国常姓之根似可追溯到西汉甚至商周,在这部《史料汇存》中纪录了五种情况。
  大致如下:
  1、康叔说
  康叔为周武王之少弟,分封到山东为卫国,此说即常姓卫康叔之后,出自于姬姓。
  “以邑为氏,为西周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常仪说
  《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这一追溯就更远了,且有了许多神话色彩。且看《汇存》之资料。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吴支庶说
  吴支庶,即南方吴国的一庶支封于常,而后有常姓,而后才有江苏常州城。《汇存》上是这样记载的:
  “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4、“恒”姓说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这个“避讳改姓”说就较晚了,大约在公元995—1022年间,可能为南方常姓之一支。
  5、少数民族说
  《汇存》中说:“少数民族中有常姓。裕固族常曼氏,柯尔克孜族额齐克氏,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另水、蒙、满、回等族均有常姓。”
  这一段才入我这篇文章的正题——回族常姓之源。回族常姓之源何在呢?有魏德新先生的考证在。
  魏德新先生称:
  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注:棠即六合县)。”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这么说常遇春的祖上为谁,还是不甚清晰,不过常遇春原籍为安徽怀远,是毫无疑义的了。明初的重要将领大多来自淮西,如冯胜兄弟、汤和、朱文正、周德兴、徐达、杨清、李善长、李文忠、常遇春、胡大海、兰玉、傅有德、沐英、花云、赵德胜、邓愈、丁德兴,这些辅弼大臣们大都是安徽淮西人,而又有不少是回族将领。
  《汇存》中有两段说常遇春祖源之记录。
  第一段记录说常遇春是“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跟随在一位名叫刘聚的强盗头目左右,后见刘等人实在没有出息,乃在和阳投降了朱元璋。……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属遂留在北京驻守。”
  ——坟镇为何处?我不清楚,安徽怀远还是定远也不甚清,怀远西南原有常坟或曰常坟镇,可能是其处也。这里的第一点说常姓迁定远时间为1127年前后,与常遇春出生相距210年左右,大约七代可信,那么常姓原籍应在北方,不妨先迁怀远后又迁定远。第二点说其父名常六六,母高氏,妻蓝氏,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后文从略,仅写其故于河北云。然而此文记载其父母祖源之根已有着落。
  第二段说常遇春的“曾祖名四三,祖重五,父名六六。”更清晰地推衍到了上三代曾祖处,从名字看,是最最普通的农民,有安徽、淮西农民的特色。——此点后文再详说。
  总之,应该说常遇春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回族常姓之一派系,这在下面再逐渐证实之。
  二、《汇存》中关于常姓之分布
  关于常姓族人的繁衍与播迁,我们应从两方面看,今天的常姓有回汉族性之分,至于古代如何(即明、清两代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今只有搁置一边,存疑待考罢了,这是其一。第二,常姓人的分布又可分为两块,一为古代常姓人的不同根源而存在的聚居地域的差异,再就是今日常姓人聚居分布的状况,先说古代。
  1、古时常姓以发源地格局,而造成的几种分布状况
  这里有分布的原始地区,后来向外扩展的情况,也有“郡望”状况——某郡之望族和堂号。
  (1)山东
  常姓源于今山东西部南部一带。最初,常姓是以滕县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这一支大概就是康叔支,原居于山东滕县一带。后山东西部常姓逐渐北移至平原一带形成了一大望族。这就是有名的“平原郡望”。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大致为今山东济南北部、德州南部这一片地区。这已扩延到山东西北。
  (2)河南
  应为常仪支,常仪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常先支。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演化而来的。又有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曹魏时,河南温县有常林封为高阳乡侯,光禄大夫。还有常景。这就是“河内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淇县)以西地区。楚汉时此支在河南怀县、沁阳、温县一带,即今黄河北,京汉路西一带地方。
  (3)南方吴楚支
  江苏常州原是吴王庶支所在地,似乎“恒”姓支也在江苏。
  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后江苏恒姓,为避讳改姓常。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同义,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于江苏苏州及东海沿岸一带。
  (4)太原支系
  据称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最早应为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西域的常惠。“太原郡望”早年在晋阳一带。关于常惠有如下记载:
  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
  关于“太原郡望”的记载如下: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5)四川江原支派
  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
  四川江原即崇庆县(也即今之崇州市)。江源在后周前常氏为郡县望族。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带。后周时,江原郡废。同时废江原、晋乐而新置多融县。江源有名人常播、常骞、常璩等。
  常播: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东,也即今日之成都)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后形成望族。
  (6)甘肃支。魏晋南北朝时,有常姓迁入甘肃。
  河南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这大概在南北朝之后了。武威郡,汉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7)陕西新丰支
  隋唐时,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迁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迁居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
  这是《汇存》中记录的古代常姓人居处之地的分布格局,大约为明代以前的分布。至于堂号,《汇存》中列举了“知人堂”、“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而仅“知人堂”记载较多,其他仅名号而已。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为堂号。
  2、今日常姓之分布格局(大约为明以后至今)
  今日各地常姓不管回族汉族,不少地方的常姓人都说他们是常遇春的后人。
  山东、泰安、枣庄、滨州等地都有常姓人居住,但回族常姓人却不多。
  江苏、扬州、六合、常州等处也有常姓人,自称为回族的不少。
  山西辋州有常氏庄院。——据说此辋州在山西太原境内。另一说陕西蓝田县有辋川县(仅一字之差)。
  陕西米脂据说是常森之后,下图为米脂的“常氏庄园”。
  河北、孟村有常遇春衣冠冢。
  河南巩县有常湾西侯村和东侯村,均为常姓人村庄。
  河南唐河、浚县、开封、太康等县也有不少村庄有常姓人居住。
  湖北襄阳、枣阳一带也有常姓人居住。
  云南玉溪附近通海县四街乡有常姓人为常继宗之后。
  山西太谷(晋中)夏县(晋南)均有常姓人居住。
  江苏丰县、河北滦县、江西万载(赣西萍乡东北)、湖南长沙、安徽怀远、蚌埠、东北等地均有常姓人居住。
  这仅仅是《汇存》中记录的部分情况,总之常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