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五)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阅读心得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五)

来源: 时间:2013-09-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五)
——回族李氏家谱考(下)
⊙张登安
 
  4、考释: 
  据世系表注明,十世李慕曾,字省三,生于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初三日,邑儒生,以上两篇谱序均由他撰写,第一篇撰写于宣统二年,即一九一零年农历五月,谱序的上半部分抄于乾隆四年谱序,故名《统宗接序》,谱序记载了李氏始祖闻誊公祖籍鸡泽县双堂庄,其父董公为吏部尚书,但据《明朝吏部尚书全录》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共有七位吏部尚书,并无董姓尚书,七位吏部尚书中唯有崔景荣与魏忠贤进行了抗争,并于天启六年(1626年)撤职还乡,董公当时可能是吏部尚书之下任左右侍郎之职,闻誊公因父遇难孤身一人逃至曹县,幸遇东关清真寺教长李阿訇,将其入赘招婿,并“董改李”姓,初在东关鱼市街开店,艰苦创业,由贫致富,家业昌盛,不仅置田地七万余亩,拥有村庄十数处,而且秉承先辈遗教,几代人中太学生、邑庠生、岁进士等多人遂为书香门第;通过科举数人走上仕途,渐为官宦之家。至于谱序中记载五世徐州知府颖长公,遭刘墉陷害殒命,据考证刘墉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四年分别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是主管全省教育的官员,在任期间也没有记载他与徐州知府产生矛盾,两人的这段宿怨,只是在李氏族谱中有所记载,正史没有记载,这很可能是家乘的野史逸事。
  曹县东关鱼市街街道不宽,长不足200米,今仍有此街,只是已无李氏居住,由于鱼市街狭小拥挤,所以李氏自二世就已经外迁,二世次支九略公在清康熙年间迁居尹楼村,后又分前后尹楼两个村,现在前后尹楼两村已相连,李姓人口大约一千多人,是李氏居住人口较多的两个村庄,原属普连集镇,2008年划归青菏街道办事处。谱序中记载的李氏几处祖茔及墓碑,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加之村庄的扩展,祖茔墓碑现已皆无。谱序的最后涉及了曹县东北三十五里董楼,该村现属古营集镇,董姓是汉族,因董姓和李姓同宗共祖,所以在曹县回族中至今仍称“董李一家”。
  第二篇谱序撰写于宣统二年农历桂月,即1910年农历八月,谱序中记述这次修谱由李慕曾其父李同梅(字聿桂)倡导,始于光绪十七年春(1891年),由于诸多原因谱牒没有成册,只确定了从九世开始八个字的命名辈字,在众人的帮助下直到十九年后的宣统二年谱牒才告以完成,光绪十七年确立的字辈:“聿修厥德”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要追念先祖的德行,就得先修持自己的德行,来继续先祖的德行;“长发其祥”出自于《诗经·颂·长发》,意思是经常有吉祥发达的事情降临,后用为事业发达的吉利话。李慕曾和父亲拟定的这八个字的辈序,一是要族人继承先祖德行,二是对子孙后代的真诚祝愿,其意义非凡。序文中的“永言孝思”、“孝子不匮”也出自于《诗经·大雅》,可见他饱读诗书,知识广博,也体现了他“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的道德观。这本族谱世系表共载有十二世,李氏始祖从1626年避祸至曹县到宣统二年近300年,基本上是25年一代人。
  5、宣统二年族谱谱序之三
功成友敬序
  吾友省三李公,偶以谱牒告竣,求余为序,余谢不敏曰①:管窥之见岂可以测高深?其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上以发祖宗之幽光,下以启子孙之法守,非学识浅陋者所能胜其任也,况余不才,何堪当此,但省三公幼读诗书,长重礼教,推其报本追远之心,然而为敬宗收族之举,其志固有不容没者。盖李氏自董公闻誊公以前代远年湮,难以深考,自明天启末年,闻誊公畏权阉谋害,逃至兹土,然而吉人天相,得金万镒②,因而入赘李门,遂更姓焉,嗣后富贵功名累世不绝,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传然矣,至今百余年来支分派别,倘不及时联属,日后愈难稽考,省三公深以为虑,即于今春纠合同族公议修辑,但虑力薄难以付梓,用遵缮写之规③,以寓表扬之意,于是延请同志诸公,参阅校订,不旬日而功告成焉,昔之得诸传闻者,今则明若观火矣,向之考诸志述者④,今则著之篇章矣,其而后按派分颁,一时之群昭群穆,莫不感激鼓舞,翕然同声,以为是举也,非吾友省三公之力不至此,将见世世子孙,永守勿替,绵延于亿万年之长也,岂不休欤,余与省三公素称知己,安敢言序,不过略表省三公之孝思,与敦族之雅意云尔。
         大清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夏五月
            邑后学庠生苗锡畴拜题
  参校诸公姓氏:
  邑庠生 苗汝金 邑庠生 刘天锡  菏邑庠生 金锁山
  邑庠生 马延理 邑庠生 马兆麟
  誊抄诸公姓氏:
  邑庠生:苗锡畴 董道远
  单县邑庠生 马文藻
  邑儒生 时庸谟 阙里启事官 路广铎⑤
  6、注释
  ①谢不敏:以自己的能力不够为由,恭敬的推辞。
  ②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
  ③缮写:抄写。
  ④向:从前、往昔。
  ⑤阙里启事官:启事官为正四品,负责孔府衍圣公的内禀外传。
  7、考释:
  上面这篇由邑庠生苗锡畴受挚友李省三嘱托作序,序的内容多是对李氏前辈德行的赞誉,以及对李慕曾敬祖睦族,孝悌忠信的赞美之辞,这也是外姓人撰写谱序的特点,故名《功成友敬序》。从谱序后面的参校、誊抄诸人名单中看,当时李氏确实户多人繁,从一个侧面也反映李慕曾结识的都是知识渊博有功名的读书人。
  8、李氏族人在一九八四年农历三月第三次续修族谱,谱序如下:
重修家谱序
  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窃思水源木本之情,孰敢相忘先人之遗志,今李氏族谱多年未修,诚因时局未能如愿,实属可悲矣,古人之三世不修谱即以不孝论,今遂潮流故有族中人提议坚决续修,为此合族齐集一处,共同协议,均言此善举不待言也,于是尊宗敬祖之心油然而生矣,均亦云况吾族人烟昌盛,族众繁多,居城居乡者有之,南迁北移者有之,东去西往者亦有之,星罗棋布,分居异地十之八九未曾入谱。本族谱牒在尹楼十二世德庆处保存,因政策有文焚燃古书及族谱,幸有德庆之母年高有识,急中生智以焚破书顶替族谱,混蒙一时才能保留下来,其功不小,因谱牒年限已久欠缺数页难以纂修,又有吴楼存谱一部,因迁民带往青海,有十二世德永公不辞劳苦,竭心劳力至青海将谱带来,共同参考才顺利修成,吴楼保存族谱功莫大焉。嗣后本族保存族谱均以德庆之母亲和吴楼为榜样;又有十二世德平、十三世长付、长新三人奔赴民权、商丘、蚌埠、乌衣至青海,南北奔跑,东西相告,各处查访,纠合同族人及时入谱,亦功莫大焉。
  本族之世系均以惟谱清白,才能使长幼条列不紊,不然漠不相关,宗族视为路人,无形中本族之亲爱疏远矣,故合族人等,力昌此举,一致同情努力操办,使茫然勃然转变为光明矣,更望后世人等克承先人之志,循例续修,则不胜幸甚之至。
               时念江代笔谨序
     时逢公元一九八四年岁在甲子季春望日
       回历一四零四年甲子季春望日重修
  9、考释:
  这次修谱与上次相距七十二年,七十余年来虽经历了多次战乱,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李氏老谱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这本宣统二年的《李氏族谱》,是曹县回族诸姓中最早的一部族谱,它也反映了我回族人对家谱的续修、保存不够重视,李氏第三次修谱就是以老谱为依据,才使李氏各分支世系有条不紊,得以延续。新修的家谱收录了老谱谱序三篇和两次修谱同族督工、执事十数人名单,谱序由同里外姓时念江先生撰写,并续命名字辈二十字(见后),谱牒共四册,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印刷技术相对落后(老式打字机油印),谱牒内容特别是抄录的三篇谱序,错别字较多,望李氏族人再次修谱时予以更正。
  三、李氏前五世《世系表》及迁居说明
  1、前五世《世系表》(附后)。
  2、各分支迁居说明:
  根据李氏族谱世系表,李氏分支迁居整理如下:
  【注1】由七世祖祥兆、祥序迁居侯集、祥义迁居戴楼。
  【注2】由七世祖心学迁居潘口、志学、明学、文学迁居北沙楼。
  【注3】由七世祖维宗迁居吴楼(商丘梁园区)。
  【注4】由七世祖德胜、德茂、昆岗、陟岗迁居侯集小楼子。
  【注5】由七世祖维纶迁居曹县城东李庄,七世祖维典、维远、维常、维行迁居吴楼。
  【注6】由七世祖维文迁居吴楼。
  【注7】由七世祖世雅迁居商丘西南河李庄,由十世连承迁居张庄寨、连中迁居牛店。
  从上面的迁居情况看,李氏长支在东关至七世人丁已很兴旺,老宅已很拥挤,无法居住,七世分支形成规模性外迁,时间大约在清嘉庆初期,公元1800年左右,迁居地大都是李氏祖田所在地和所属村庄。
  四、李氏族谱排行字辈
  光绪十七年命名的排行字辈,从九世开始:
  聿修厥德 长发其祥
  族谱中说明:七世“祥”字不是字辈,因此十六世字辈不算讳祖。
  一九八四年修谱命名排行字辈二十字,从十七世开始:
  宗本从先进
  守成保宪文
  兰桂光裕显
  永继万世春
  曹县回族还有一宗李姓,居于东关小南关街,据此宗李氏族人介绍由定陶县王洪庙迁来,因未见其家谱,不知其详。
附:李氏前五世世系表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