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六)
来源:
时间:2013-09-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曹县回族诸姓氏家谱考略(六)
——两宗回族张氏家谱考
⊙张登安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他虽然是一首民间流传的移民歌谣,但也真实反映了明朝移民规模之大,分布较广。据史料记载,菏泽市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比较集中分布的一个区域,而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可见曹县明朝移民建村比重较大。明朝的大移民,既然是全国性的他当然离不开回族的参与,以曹县回族为例,两宗回族张姓,他们的祖籍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两宗张姓现有人数大约四千余人(男性),素有“回民张庄”和“张庄寨”两大张姓区分,下面就这两宗张姓分述之:
“回民张庄”之张姓
此宗张姓始祖于明朝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磐石镇东十八里建村,始祖信仰伊斯兰教,故村名回民张庄,曹县于洪武四年(1371年)建置,改磐石镇为曹县,明朝洪武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也就是说此宗张氏于公元1370年迁至曹县,距今六百四十余年。张氏族人于二零零一年九月重修了族谱,这本张氏族谱堂号“穆林堂”,封面上端印有“太斯米”,由二十六世张正海阿訇书写,内容包括谱序、目录、凡例、排行字辈和谱系表组成,经过六百多年来的繁衍发展,张氏族人从曹县回民张庄分别迁往安徽省蚌埠市、马鞍山市;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厚河子乡;黑龙江省龙江县;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内蒙古三河;河南省商丘市、平顶山市、濮阳市郎中乡坝头集等地居住,省内主要迁至济南、青岛、菏泽、定陶县王洪庙村、沙海村、郓城黄安、鄄城黄瓜园等地。在曹县张氏主要居住于孙老家镇回民张庄村(1500人)、东关、城内、侯集村、北沙楼村、季集村、包庄村、望鲁集村等地。
一、张氏族谱序
续修族谱序
夫水有源木有本,万物皆本乎,族谱记载世代祖宗何不本乎,尊谱乃子孙尊宗敬祖之本分,谱能使族众固为一体,世系有分、长幼有别,否则骨肉相聚、浅言薄语、视同路人,可见立谱是当家人理事之本。据考吾氏原籍山西洪桐人,于明洪武年初,始祖公迁入磐石镇东十八里回民张庄,迄今六百余年,其间社会动荡,朝代交替,致使谱本失传。
根固杆粗枝而广,支系繁生分门别户,迁居四方,骨肉何日相会,族众异口同声,提议由二十五世孙广臣组织修谱,一览世系,但无谱可依凭,牒难矣,无奈只好重建新谱,造福后代,刻不容缓。此次修谱本着不重不漏,世系分明八个字的原则。为修谱,南赴蚌埠,北去内蒙,东至济南,西达青海,核实人口,协议世系,排列清晰,采用一页三至五世,上下图示,每页并注明首公几世,整个谱本内容齐全,后世开卷,一目了然,他们感到打开谱本,入见到亲人。此乃任重道远,时迫于乏,难合众意,为后世开道,谨作启蒙。
时公元二零零一年岁次辛巳九月
二十四世恩键 谨序
二、排行字辈
从二十一世开始,括号内为同世字辈:
德(秀)辰(东 志)映(明 登 灵)恩(保 金 煜)恭(广)
德 辰 映 恩 恭
正 端 荣 效 祥
增 继 进 昌 强
理 吉 盛 雅 启
望 舜 普 贤 舒
旭 光 贵 营 耀
永 先 恒 义 豪
福 禄 桢 华 杰
惠 春 聚 良 相
远 冠 思 宇 环
恕 谦 涵 和 轩
三、成达师范张玉光阿訇事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宗张氏侯集分支出了位经汉两通的著名阿訇,即二十二世张玉光阿訇(1898—1941),成达师范第一班(阿訇研究班)毕业,1936年春,奉校长唐柯三之命,去福建泉州任清净寺教长。
唐宋及元时代,福建及泉州伊斯兰教非常兴盛,明初穆斯林遭受惨不忍睹的大屠杀,遭遇了“凡西域人尽歼之”的灭顶之灾,由此盛极一时的福建伊斯兰教遭到重创,至民国时期已处于频临消亡的边缘,1936年1月,成达师范唐柯三校长决心为泉州聘一阿汉两通的好阿訇。这年,正值成达师范学校研究班第一班学生毕业,决定选派研究班高材生,山东曹县候集人张玉光阿訇去泉州清净寺任职(教长)。张玉光阿訇出身在贫苦的伊斯兰世家,自幼在家乡侯集清真寺投马提怀阿訇门下苦读经书,青年时期挂幛,在侯集、东关任阿訇5年,宣教经验丰富,又能吃苦耐劳。后考入成达师范学校阿訇研究班,接受系统中阿文教育,知识更加成熟,是较合适的人选。张玉光阿訇到任后,为了振兴严重衰落的福建泉州伊斯兰教,在艰难的困境中,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宣教,他首先深入各家各户宣扬圣教,让当地回民正确认识伊斯兰教的“六大信条”,同时开办短期“回民妇孺教义讲习班”,加强伊斯兰教规、教义的宣传教育;第二提高回族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泉州回族由于经济贫困,文化教育相当落后,文盲占绝大多数,儿童普遍失学,他先举办了“回民儿童识字班”,接着又办了“成人识字班”,后有在清真寺建设两座教室,创办了“成达师范附属小学”,设立一至四个年级,免费招收100余名回汉少年儿童入学就读,后改为“清真国民小学”;第三积极组织福建回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春张玉光阿訇发起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备委员会,于同年10月1日在泉州清净寺举行正式成立大会,来自国民政府的党政军和社会知名人士及全省各地回民代表,七八百人参加大会,更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张玉光阿訇被选为干事长,会址设在清净寺内并积极开展工作,发动全省回族人民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另一方面抓紧发展回民抗日救国基层组织,先后成立了晋江陈江、檀江两个直属区会,惠安白崎、福州、邵安、永安四个支会,当时受其抗日救国思想影响,泉州、晋江等地的数十名回族青年积极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正当张玉光阿訇雄心壮志,振兴福建伊斯兰教,满怀爱国热情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时刻,由于他过度操劳,积劳成疾,身患严重的肺结核病,带病仍坚持工作,由于病情日益加重,1941年6月有其外甥曹孝伦(曹县东关人,阿訇)陪同赴上海治病,至厦门病势恶化,经抢救无效,在鹭岛归真。
张玉光阿訇为福建伊斯兰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伊斯兰教,他不愧为是成达师范培养的教长之精英,圣教之楷模,其爱国爱教的精神和献身伊斯兰教事业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志,永垂青史。
祈求伟大的真主升高张玉光阿訇在天园的品级,阿米乃!
“张庄寨”之张姓
此宗张姓在曹县主要居住在县城南关、东关;王集镇张庄寨村等。
一、张氏族谱考:
张氏族谱立谱序(摘录)
公元二〇〇〇年末,中华大地阳光明媚,国泰民安。来自山东、河南两省的20多位张氏族人聚集在曹县南关,共商修谱大事,意在追根溯源,缅怀祖先,有条不紊传宗接代。
我张氏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属中华56个民族之一的回族。
据先人言传,曹县张氏祖籍原在山西洪桐县,后迁到河南孟县小窑镇桑坡村,继而又迁到河南商丘县(归德府),最后在山东曹县南关落户扎根,但经多方查考求证,均无可靠依据,又因战乱灾荒诸多原因,致使老家谱遗失多年,无据可依。一九八四年我族人曾和民权北张庄续过一次家谱,经本次族谱委员会考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疑点:第一、时代相差七十八年;(可能是七八十年——笔者注),第二、北张庄两次谱上均没有我族人员在谱;第三、地点与历史不相吻合;第四、双方在辈上用字仅有一个“培”字相同,却差三世。据此,不能确认是同宗。为此,经族谱委员会商定,暂以曹县南关为祖籍立谱,并以现有老人记忆中最长辈暂定为一世,待老家谱失而复得时,再进行修缮。
据现有老人依据先人回忆:曹县南关张氏先人原为老五门,其中老大、老二、老三于清朝康熙年间从南关迁往曹县东北二十余里的青山庙附近围寨而居,务农度日,形成村落,立名张庄寨(曹县县志记载);老四外出在曹县东关小井子处落户;老五随先辈仍留居南关。此后五门传衍后代至今,截止二〇〇二年二月,张氏谱上有名者现有男性1901人,女性2411人,共计4312人。
曹县张氏族谱委员会
二〇〇二年五月
考释:
1、这篇谱序开宗明义的指出了张氏家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把家族的信仰写入家谱史中,彰显了张氏家族的以教门传家、以正信为本的传宗理念。
2、关于此宗张氏之源流,由于老谱的遗失,张氏族人为溯本求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牵强附会,曾多方奔波考证,始祖从何地、何时迁至曹县南关已无从查实,只有先人口头传承祖籍地为山西洪洞县。
3、此宗张氏在曹县多年来人们一直称之为“张庄寨张”,今见其谱方知这是一个误区,张氏始祖先迁曹县南关,在清康熙年间五门四支又从南关分别迁居张庄寨和东关,距今近三百年,东关小井子西面紧挨着东关清真寺,张氏依寺而居至今。
二、排行字辈:
经谱委商定:以先人福(德)字辈为一世立祖;文(松、广、四)为二世;茂(凌、金、喜、连、启、存、帮、夺、贤、歧)为三世;星(明、富、西、孟、进、凤、思、炳、成、均、子)为四世,从五世开始,立字三十世,共为三十四世。
树 耀 培 贵 根
仁 义 正 道 君
祥 泰 立 强 盛
安 善 保 良 恩
弘 传 先 祖 志
吉 庆 兆 万 春
三、张氏传世格言:
传世格言,牢记莫忘。 认主独一,信仰坚强。
国法莫违,教守天方。 爱国爱教,宗族荣光。
年湮世久,世变沧桑。 族源西域,恩赐姓张。
祖籍洪洞,口碑传扬。 溯祖寻源,谱失神伤。
族系凝聚,五门云商。 谱就不易,莫乱此纲。
繁衍后代,用字照章。 传世之宝,珍重储藏。
恩父慈母,孝敬厚养。 勤俭持家,妇随夫唱。
望子成才,送入学堂。 富裕之道,科技知广。
族亲相遇,世次伦详。 “色兰”问候,尊敬族长。
和睦邻里,族兴家旺。 根深叶茂,百世飘香。
曹县张氏族谱委员会
二〇〇二年五月
传世格言在家谱中亦称家规族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氏的这篇传世格言独树一帜,脍炙人口,首先它将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信仰核心冠于家训之首,引导族人遵从主命,遵教法守国法,爱国爱教爱族;一声尊贵的“色兰”,把伊斯兰融入了生活之中;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夫妻互敬互爱,节俭持家,这些都是我们伊斯兰教所倡导的优良美德,其意义深远。
我们回族续修家谱,不能单纯为修家谱而修家谱,要修的有价值有意义,让后人重视民族文化和家族的历史,就张氏的家谱而论它从开篇的谱序到最后的这篇传世格言,都把伊斯兰教的信仰放在了首位,利用续修族谱树立正确的信仰观、道德观值得我们传扬和学习。
参考资料:
《成德达才——纪念成达师范创建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黄秋润,黄文铿:《成达师范辅助福建伊斯兰教复兴推动回民抗日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