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之路心中之光 ——关于上海伊协成立50周年的断想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阿訇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践行之路心中之光 ——关于上海伊协成立50周年的断想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13-12-2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2012年是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前,即1962年的8月,上海穆斯林成立了自己的宗教团体——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据《上海宗教志》伊斯兰教篇中记载,上海伊协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的上海清真董事会。上海清真董事会不仅是上海穆斯林建立的首个宗教社团,也是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宗教团体之一。1936年11月,上海福佑路回教堂纳捐人代表会接管并改组了上海清真董事会。1944年又改组为上海回教堂理事会。建国后,1959年4月,又成立了上海市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直至1962年正式成立上海伊斯兰教协会。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伊斯兰教社团,包括文化学术团体、青年团体、妇女团体都曾在上海近代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并在中国穆斯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留下过辉煌的一瞥。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局限,这过程中也留下几许遗憾和伤痛。

  1962年8月21日,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正式成立,是上海伊斯兰教历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以沙彦楷为主任,杨叔平、王子平、马人斌为副主任兼秘书长等教内爱国精英代表着全上海回、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族穆斯林,聚集一堂,开创了上海伊斯兰教新局面。几年以后,由于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群魔乱舞,市伊协被迫停止运作,直到1979年6月协会才恢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伊协拨乱反正,重获新生,充满活力地开展工作,遵照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服务社会,服务本市各族穆斯林。上海伊协成立迄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漫长岁月,对于经历并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都会感到无尽的感慨和无上的自豪。笔者有幸作为上海伊斯兰教这段不同寻常历程的见证人之一,对上海伊协的今昔,不惴浅陋,写下以下几点想法。

  一

  阿訇是对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尊称,他是一种职业,是伊斯兰教的传教者,是传承伊斯兰教事业的中坚骨干。又是穆斯林的引领人。伊斯兰教在上海传播的过程中,上海的阿訇历经艰辛坎坷,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据很多前辈回忆,过去阿訇的生活资源不可能像如今这样生活上有保障,主要依赖教民——穆斯林乡老家中有红白喜事请阿訇开经后,乡老给些“海底叶”(心意)钱来维持生计。笔者曾向来自世界各地伊斯兰教国家穆斯林了解他们那里教职人员的生活情况,据知也大多也是如此,只有部分任职于有影响的著名的国家级的清真寺的教职人员,除了有固定政府给他的一分俸禄外,还可接受穆斯林群众给他的天课、“隋德格”(施舍)等。有些地位低微的却又全身心奉献于主道的那些教职人员,只能靠做些小生意来勉力养家糊口,或接受一些群众零星的施舍。历史上的上海回教堂理事会曾为少部分阿訇支付过月薪,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清真寺里主持教务,但总体说来,以前阿訇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市伊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使阿訇的生活安定,有了保障,教务工作也步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革”后上海不少阿訇年事已高,教职人员的断层、青黄不接是上海伊协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大事。已故马人斌、金幼云等老一辈伊斯兰教界人士领导的上海伊协,高瞻远瞩,排除万难,先后举办了四期上海伊斯兰教经学班,培养了一批年轻阿訇来主持上海各寺的教务活动,满足了本市穆斯林群众的信仰需求。这批年轻阿訇不仅有来自本地,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青年,他们都是有志于献身伊斯兰教事业的人材。今天他们都肩负着宏扬“爱国爱教”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为上海的伊斯兰教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力量。上海市伊协秉承了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将培养、尊重、关心、爱护阿訇视为上海伊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年轻阿訇们受到了锻炼,得以茁壮成长。如今的上海阿訇不仅有了固定的供养费,还与社会公民一样加入了社保,看病住院、退休养老等都有了坚实的保障。特别是一些1991年前自全国各地来本市的阿訇,在市委、市府的关心重视下,市伊协努力经办,帮助他们解决了本人以及家属的户口问题,解除了他们一大后顾之忧。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当初伊协领导毅然扶植培养年轻一代的举措,现在的上海伊斯兰教将是怎样的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贯彻宗教政策的一系列文件,近年来政府还制定了《国家宗教事务条例》以及《上海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条例,自2011年始国家宗教事务局还专门制定了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备案等措施方案,由此,阿訇的教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阿訇当家作主了,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作为穆斯林群体的代表参与了地方人大、政协的活动。反映民生、参政议政,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与处理突发事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了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上海曾经举办过特奥会、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等国际性的重大活动,尤其是2010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海阿訇们的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上海伊斯兰教对外接待工作,诸如穆斯林的饮食器具、宗教活动中的礼拜、斋戒等,都做了合宜的安排,使许多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的客人们对上海有关伊斯兰教的疑惑迎刃而解,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协助政府完成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这些重要活动中上海阿訇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中外穆斯林的肯定。阿訇自身的宗教造诣也得到了提高,有了长足的进步。过去的阿訇主要是满足穆斯林群众信仰上的婚葬嫁娶礼仪的需要,而如今的阿訇正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毫无疑问,上海伊协在促成这重大角色转换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聚会、议事的活动场所。上海最早清真寺的始建于元代的松江,迄今已有650年的历史。上海开埠后,随着回族移民的增加而有较多清真寺出现,上海历史上共有过26座清真寺(包括女寺)。其中有的随历史的变迁而湮没,有的毁于战火,有的经合并而不复存在。上海伊协对本市清真寺的保护、扩建、修缮和管理,尽心尽力,历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可谓厥功至伟。

  上海伊协成立之初,会址即设在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旧称西域回教堂,这是原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出资1.2万余银元,购得2.4亩花园住宅,捐产建立的。笔者对小桃园清真寺怀有特殊的情感。在“四人帮”打倒后的1979年夏天,当时正值尊贵的斋月,清真寺开始对外开放,可以进寺做礼拜。每天傍晚,笔者下班后就匆忙赶到清真寺做斋月的“泰尔威哈”拜功。由此,笔者有缘得以拜识已故马人斌会长。马老见我年轻,正是学经的好时光,便向我提示是否愿意进协会经学班学习。那时我已分配有正式工作,虽出身于回族世家,父母笃信真主,自己也是随父母的坚信伊斯兰,以真直处世、踏实做事为人生信条,但对伊斯兰教的真谛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对毕生从事教职尚无思想准备。就在自己对人生、信仰迷茫之时,我得到了真主的引领,长者的指点,走进了这座海上闻名的清真寺,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

  这座清真寺的每各角落都蕴含着当年上海穆斯林先贤缔造该寺的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且不说宏伟的殿堂,光是那大殿对面的三层楼房,这里就曾经办过伊斯兰师范学校、清真国民小学、明诚小学、崇本小学、上海回教孤儿教养所、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经学班等明载史册的宗教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修缮,但它在伊斯兰历史上留下的很多印记却依稀存在。这里培养出一批批有名的宗教才俊,为社会输送过许多教门与阿拉伯语的人才和管理者。这所清真寺,引发我们对历史的追忆,对先贤的崇敬与仰慕,也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地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行,坚守信仰、恪遵教门。

  因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机遇,使小桃园清真寺又一次旧貌换新颜,焕发了青春,凸显出它的宗教底蕴与伊斯兰教的文化价值。如今清真寺周围绿树成荫,景色优美,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大楼与优秀重点保护建筑清真寺大殿组构成新的伊斯兰建筑群矗立于繁华的闹市区,成为上海伊斯兰文化的标志。这里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宾客;每年要组织各类伊斯兰文化讲座与论坛;提供并展示上海穆斯林与世界各地穆斯林交流与交往的平台;每到星期五的主麻日与尊贵的伊斯兰教斋月,全市穆斯林都会虔诚与谦恭地会聚这里,感赞真主恩赐给人类的福祉与吉庆。

  上海沪西清真寺,旧称小沙渡回教堂,上海伊协经多方筹措资金,于1991年在此重建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清真寺。新寺落成时,广大穆斯林以为清真寺内外设施与环境均属上乘、有一定的前瞻性,尽可满足穆斯林宗教活动的需要。近年来,上海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展,外来穆斯林大量涌入了这座城市。沪西清真寺就显得捉襟见肘。每星期五的清真寺门外的常德路上,拥挤着来自外来穆斯林的小商小贩。他们一边经商做小生意,礼拜时间一到他们就赶往清真寺,或在摊位边上做礼拜。这里就形成了一座穆斯林的大巴扎,也算是一道远近闻名的“亮丽风景线”。熙攘的人群中,有的是慕名而来看热闹,有的是为能吃到正宗地道价廉物美的清真食品,有的确实是赴清真寺做礼拜的。为了加强与维护周边卫生、治安等各方面的管理,普陀区政府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管理成本。沪西清真寺必须移地重建,已成各方共识。这一事项牵涉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市伊协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笔者坚信,只要各方顾大局、识大体,沪西清真寺移地重建工作一定会早日实现。

  松江清真寺是上海最古老的清真寺,它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松江清真寺可以说是伊斯兰教传入上海的标志,是伊斯兰文化在上海传播的见证。松江清真寺建筑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被列为市重点保护单位。

  “文革”中,松江清真寺曾经遭受巨大劫难,寺院被工厂占用,殿宇被无情摧残;当时本市所有的阿訇集中在此,被被迫接受洗脑改造。现已作故的几位老阿訇曾对笔者提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都热泪盈眶,激动万分。粉碎了“四人帮”,他们都情不自禁地地呼唤“真主至大”。当地的穆斯林群众要求市伊协作出努力,呼吁政府尽快收回寺院并恢复宗教活动,笔者记得自己第一次踏进松江清真寺大殿,是在1985年的开斋节。当时市伊协安排笔者临时主持那年的开斋节节日会礼,以满足群众需求。那天我见到的松江清真寺,迭遭“文革”糟蹋破坏,殿堂早已面目全非,仅存破烂的外壳,令人不忍卒睹。但穆斯林乡老们获悉松江清真寺可以举行开斋节的礼拜的信息后,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往松江清真寺。会礼后大家围坐在简陋的临时房里,品尝自制的油香与羊肉汤。不停地叨念着“知感真主”。笔者每忆及这段往事,就会十分动情,痛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与必要。

  座落在松江华亭老街上的松江清真寺,近年来市伊协已筹资组织多次修缮,今年,市伊协与市文管会又一次投资修缮这座具有650年宗教文化底蕴的清真古寺,使它充分焕发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上海清真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经济繁荣,为宗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这一切都是笔者所亲历,因此感触良深。

  三

  怎样更好地为在沪的穆斯林大众服务,一直是上海伊协关注的焦点。现在居住在上海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穆斯林约有10万余人,绝对数已超过上海常住人口中的穆斯林。外来穆斯林背景不一,其中有IT、金融、房产、宾馆各行业的高级主管,企业家与商人,以及博士、硕士、大学教授,身价数亿资产的也颇有人在;然而,外来穆斯林中有不少人文化水平只有小学程度乃至是文盲,只能以沿街零星贩卖做以小生意维持生计。这种经济、文化地位的巨大差异,导致不同的宗教需求,为伊协的服务工作带来难题。

  现在上海伊斯兰教各清真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来穆斯林群体,这其中也呈现出许多特点:他们在饮食礼仪上尽管都是遵行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禁食猪肉、无刀口的牛、羊、禽类及血等,但在生活习惯上却各有侧重。来自中东、新疆、西北各省的穆斯林偏爱牛羊肉;来自东南亚及本市的穆斯林则偏爱鸡、鸭、鱼、海鲜等。此外,来自巴基斯坦、苏丹、也门以及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穆斯林都有聚众促膝聊天、进餐的习惯,特别注重地域乡情。尽管认主独一、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各地穆斯林的共同信仰,但是,穆斯林中教派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也是不争的事实。本市境外穆斯林中存在逊尼、什叶、苏非、哲赫林业等诸派别,可谓应有尽有。由于他们自幼受到环境影响,教派意识浓厚,门派歧见颇深。来到上海后,虽然周围环境已经改变,但是观念难移,各门各派的礼仪、习俗及成见却沿袭如故,很难融合。

  外来穆斯林在上海有一定的数量,其中有些是这座国际大都市引进的专业人才,知识分子、企业家,每逢主麻日、开斋节、古尔邦节,他们是上海各清真寺的主要穆斯林乡老,同时他们又活跃于各区、县、街道和社区,具有较大能量。他们热爱上海,积极投身于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际大都市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是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员,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是上海的无形资产;他们人数虽少,但联系面广、辐射面大,伊协视他们为服务重点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对于一些经济地位、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穆斯林,他们也是上海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党和政府依靠的基本群众,也是政府和宗教团体的服务对象,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然而,据笔者观察,社会上对外来穆斯林中弱势群体,认识上还存在着好多偏见与谬误,有的以为这些人容易偏激,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们认定为好斗分子;有的以为外来穆斯林进城只是为打工谋生而已,无非只是一群来自穷乡僻壤的游民和小商贩甚至是贩毒者,把他们看作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股消极力量。有的外来穆斯林去寺里进行宗教活动,就会遭到人们的歧视和误解。笔者在与一些社区干部的交谈中发现,问及清真寺的功能以及为什么穆斯林都要去清真寺等问题,他们都瞠目结舌,一无所知。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意识也应当跟上时代,要有全球化的视角。当前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安宁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反恐为名,行强权之实,使中亚、中东、北非地区等冲突和矛盾接连不断。遭受灾难的穆斯林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新闻媒体大量地报道了世界各地穆斯林动态,有的是正面如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有的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肆意歪曲夸大。由于共同信仰的联系,很多穆斯林获悉了这些新闻后,会产生条件反射,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是地球村民中被边缘化的另类,为什么穆斯林总是受到别人的侵略和压迫?为什么总是受到不公的待遇?他们心中不断积累这样的问题而得不到正确解答,找不到宣泄的渠道。误解、隔膜和排斥是不利于稳定和谐的,积重难返,就会造成不良后果,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就容易激动,倘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就会祸及社会。此言决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社会转型加速,社会矛盾凸显,穆斯林的民生问题也引起政府重视与关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有很大篇幅提到,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更是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首要位置。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自应得到平等待遇,但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历史渊源的特异性,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与结构调整时,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与特殊要求。穆斯林的养老问题是民生中的重要事项。尽管各级政府在此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规定与倾斜,财政方面又有专项安排,但是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特别是入住敬老院,仍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有的敬老院费用太贵;有的敬老院里没有清真伙食;或是床位紧缺,因此将这些特殊群体中的有养老基本需求者拒之门外,无法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政策的恩惠。这类问题群体的反映十分强烈,若不尽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会影响和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宗教团体,伊协也应与时俱进,转移工作重心,及时倾听穆斯林大众的呼声,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民生问题。

  四

  宗教自养是上海伊协长期以来面临的棘手问题。我进入伊协工作多年,对此深有感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伊斯兰教事业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瓦格夫”(伊斯兰教的房产租金)。伊协现有的房地产资源是先辈们用一个个铜板积攒起来捐献给清真寺的,有的用来购置墓地,有的用来修建清真寺,也有虔诚的穆斯林归真后将自家的房产捐赠于清真寺或交给清真寺管理,历史上的小桃园、福佑路等清真寺“瓦格夫”最多。已故的马人斌老先生曾多次对笔者提起,他在市伊协成立20周年的纪念文章上也曾提到,上海市伊协成立后各清真寺的“瓦格夫”一并交予伊协代管。上世纪90年代后,因本市市政动迁的缘故,很多原来出租的宗教房产被动迁了,变成现金了。唯剩下浙江路清真寺、小坟山(现淮海公园附近)因资料不全未能落政。目前上海市伊斯兰教事业的经费主要依赖天阴桥路的房产租金、松江清真寺、福佑路清真寺门面出租的收入。松江清真寺边上尚有一块土地,迄今正在积极开发中。目前上海伊斯兰教事业的自养资金主要用于各清真寺维修与保养、日常清真寺生活开资以及三支队伍的生活供养费等。若要将发展本市伊斯兰教事业,目前的自养经费还明显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至于开展济贫扶困社会慈善等方面活动,更有诸多困难,明显落后于沪上其他宗教。上海伊协如何走出这困境,有赖理事同仁及穆斯林乡老群策群力,使伊斯兰教更好地为穆斯林大众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

  五

  宣教工作是上海伊协的重要任务之一。上海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为该项工作提供了契机。小桃园与松江清真寺在伊协的指导下,先行了一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小桃园清真寺正值修缮,伊协与寺管会对清真寺内部功能作了合理定位,完善了基础设施,保留了对厅二楼的小桃园寺史室、伊斯兰文物展示室、《古兰经》展示室等。松江清真寺假借松江古城改造机遇进行合理修缮,使寺院生机勃发又古意盎然,吸引了无数批海内外穆斯林宾客。有的莫名而来的参观者对清真寺的展示室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屹立在华亭老街上的松江清真寺,不仅展示了伊斯兰教传入上海的历史,还展示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和合的精神内涵。

  上海的伊斯兰文化的宣教工作必须适应上海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时代的需要。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努力保持传统的宣教形式,如清真寺举办经堂教育、业余经学班、宗教知识讲座、阿语学习班等,这些学习型的宣教深受寺坊穆斯林群众尤其是青年们的欢迎。近年来上海伊协组织力量在小桃园清真寺、松江清真寺分别设立了“清真寺寺史室”、“《古兰经》展示室”以及“伊斯兰教与上海”展览等与时俱进的宣教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穆斯林宾客和非穆斯林群众,提高了上海伊斯兰文化的品位。《上海穆斯林》杂志是由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创办的《上海穆斯林通讯》改版后的内部刊物。目前,《上海穆斯林》杂志设有讲卧尔兹、学术研究、人物述评等专栏,除了刊载学习《古兰经》、“圣训”和教法、教义等宣教内容外,还有时事、经济和文化问题的介绍和讨论。该刊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受到广大穆斯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上述各点说明,上海伊斯兰教与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由于:一是党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英明正确,为上海伊斯兰教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上海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视,给上海伊斯兰教提供了机遇;三是上海伊斯兰教是适应社会向前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宗教。

  六

  上海市已经编制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一个对于上海城市发展,以及周边地区各项工作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的文件。《宗教事务条例》、《上海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教职人员认定备案》等法规的出台,对上海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和管理起了保障作用。上海的宗教工作的稳步发展,已有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上海伊斯兰教协会作为一个爱国宗教团体,也应制订出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确实可行的计划与目标。特别是对管理者的选拔、使用,应该要有明确的标准与严格的考核措施。就以清真寺管理者选拔工作来说,由于体制、机制及群众意见等因素影响,已成上海清真寺管理工作的难点。笔者认为,清真寺的管理者是党和政府与穆斯林之间的桥梁纽带,他们的影响与作用,关系到该地区宗教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将那些爱国爱教,又有管理经验的穆斯林选拔到清真寺管理队伍之中。正如《古兰经》中所说的。“只有笃信真主和末日,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真主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这等人或许是遵循正道的。”(9:18)上海伊协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园,上海伊协对清真寺的保护与监督管理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是我国与世界开展经贸、金融与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来到上海,不仅要工作、旅游、购物,还要分享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清真寺的精神魅力。上海的清真寺不应自渐形秽,要有勇气向全世界的穆斯林展现自己。笔者以为上海伊协有责任努力帮助提升清真寺管理水平,保护好清真寺这一宝贵资源。各寺阿訇的职责明确;寺管会与阿訇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清真寺内的硬件设施尽快完善,不仅要有质量,还要有伊斯兰文化气息,水房内的冷暖供水、空调,接待室的环境布置,讲经堂的音响、电教设施,清真寺内外的绿化等,都不能等闲视之。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伊斯兰文化的展示台。应该使教内外的宾客,进入清真寺,不仅感到敬畏与严穆,还应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要做到这一切,清真寺管理人员应树立敬主事人的理念,牢记“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72:18)上海除了本市以回族为主的8.6万穆斯林以外,还有许多来自伊斯兰教国家与地区的穆斯林及我国内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清真寺的管理与服务的优劣,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形象,关系到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来到上海,存在着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等问题,礼拜、斋戒,对于他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清真饮食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来不得半点含糊。清真寺在哪儿?阿訇在哪儿?能否吃上放心可口的食品?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在上海举办的数次大型接待活动中,主办方精心安排、细心关照。但清真食品却无法满足客人的要求。客人在评判我们接待工作时,其他都是优秀,唯有食品是差。客人对此毫不讳言自己观点。我们要积极提升全市清真食品的管理水平,为政府献计献策,做好排难解忧的服务工作。这些都是我们上海伊协应该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历史长河中,50年只是弹指一挥的瞬间,但对于亲历者来说,这仍是一段艰难跋涉过来的漫长道路,其中有欢笑,也有叹息,有收获,也有教训,所幸的是,我们始终走的是一条真主指引的正道。回顾50年来上海伊协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绩笔者深感自己肩负责任之沉重,同时也对上海伊协的未来满怀信心。我们上海伊协同仁要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同德,坚持真理和良知,紧紧抓住真主的绳索,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伊协的指导下,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与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上海城市形象。我们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弘扬伊斯兰教的精神真谛,潜心敬主,竭诚服务,不骄不馁有所作为。愿真主与坚韧者同在!阿敏!

  

金宏伟 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教长。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