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常志美的生平与著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经堂大师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经学大师常志美的生平与著述

来源: 时间:2014-03-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在回族的第二大聚居区华北和中原地区①,其经学传统多为山东学派的承传。综合零散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之后,本文认为,经学大师常志美不仅承传了胡太师所开创的经堂教育,还承继了胡太师所倡导的影响深远的第一次回族伊斯兰教革新运动。正是这次革新运动奠定了此后回族伊斯兰教的基本面貌,即:以逊尼派主流教义学、哈乃菲派教法学为主体的信仰体系。
 
  经学大师常志美(约1610—1670),字蕴华,有“常仙学”之称,约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四月十五,卒于清康熙九年庚戌四月初七,享年60岁(一说63岁)。关于常志美的家世,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常志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9岁时跟随叔父押一狮到北京朝贡,留居陕西并跟随胡太师数传弟子学习;后迁山东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此说主要来自民国时期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经过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一文的转述,流传甚广。白寿彝先生主编《回族人物志》也持此说②。但此说显系一未经证明的传说,且有明显漏洞:一个9岁来华的外国人,能够成为经汉两通的一代大师,未免牵强。李兴华《济宁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也质疑此说。
  第二种说法:王静斋《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谓他“原籍新疆,其父进贡于朝廷,事毕未返,辗转到济宁,落籍是间”。这与第一说类似,只是传闻而已。
  第三种说法:据李兴华引济宁《常氏族谱》,谓“其始祖西域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贡来华,初迁济阳,明成化间寓居临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济宁”③。结合《经学系传谱》的记载,常志美与表兄李延龄同系“任城”(即济宁)人,7岁同入儒学,11岁入寺念经,后一同到南京投经师马真吾门下,又到河南貂谷投经师张少山门下,始学业大成。这种说法不仅更合情理,而且也佐证了前两说中的一些核心因素(即祖居西域、朝贡入华)。
  学成归来后,常志美应聘在济宁东大寺隔壁的义学授课,因该寺固守连班制,两年后辞职。约在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部分支持他的教民另修西大寺,常志美遂与表兄李延龄同在西大寺讲学,直至康熙九年(1670年)去世。常、李二师在济宁西大寺执教40余年,授徒上千人,成为名师者上百人,其中包括伍遵契、舍蕴善(起灵)、冯通宇、米敬公、马伯良等。由于其影响巨大,获得了“常仙学”、“常巴巴”、“布衣宰相”的尊称。据说他去世的时候,回汉民众数万人为他送葬。他主持修建的济宁西大寺,后来发展成为清代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其礼拜殿81间,有柱子128根,是国内清真寺里最大的起脊式大殿。①
  常志美归真后,李延龄继续授学10余年。此后,又有其弟子文应试(字仲华)、马之麟(字事一)继续授学,此后济宁的经学传统开始衰落。常氏弟子《经学系传谱》记名者有50人,其中多数为山东、河北、北京人。其中最杰出的,当属舍起灵(字蕴善)。通过这些弟子,常氏经学流播华北、中原以至江南各地。
  据《经学系传谱》,常志美有子二人,长子常遵一夭亡,次子名讳不详。
  经学大师常志美主要著作,计有以下几种。
  1.“内蕴法尔西文风之《米纳哈迟》”。“法尔西”即波斯文,该书系波斯语法书,后来成为中国经堂教育的波斯文教材。
  2.“法尔西所注字义之《赫华亦》”。此书可能是以波斯文对《米纳哈迟》的进一步注解。后来,两书合称为《赫华亦·米纳哈迟》。
  3.济宁西大寺石刻常志美阿文手迹。据说该石刻为西大寺大门上方镶嵌,今存东大寺内。由该石刻看,常志美的阿文书法非常精纯,确有大师风范。
  4.康熙元年(1662年)汉文著作《识认大略》碑刻。该碑刻原在西大寺,现保存在东大寺,字迹已模糊难辨。李兴华先生已尝试将其整理出来(参见《济宁伊斯兰教研究》一文,《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东大寺也重新刊刻为新碑。该碑文署名“常志美蕴华父辑著,李永寿延龄父参订”,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常志美思想的新的契机。
  5.《经学系传谱》载常志美与表兄李延龄赴南京求学时所作七言绝句一首:
  江天交映燕矶楼,水国凉生万树秋。
  安得锦帆游海宇,乘风破浪历沧州。
  诗以言志,表达了青年常志美立志求学、追求教门真理的愿望。同时,也表明常志美接受过儒学教育,有相当的汉文功底。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
  ①山东学派的影响地域,主要包含京、津、冀、鲁全部,豫、皖的一部分,并辐射到东北三省和江南一带。
  ②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清代)“常志美”“舍起云”二条,完全采用民国时期庞士谦、王静斋、金吉堂等所记之传闻。原因是《回族人物志》中关于常、舍二氏的条目是白寿彝先生20世纪40年代旧作《回教先正事略》的一部分,而其资料又引王静斋阿訇《中国近代文化史料》一文。当时还未有《经学系传谱》发现,所以对常、舍二氏的叙述仅是传闻,且多有不实。当然,这并不是白先生的过错。但今天既然有新资料出现了,应该就其内容予以更新,还常、舍二位先贤的真实面目。
③转引自李兴华:《济宁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参阅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页。该寺毁于“文革”时期。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