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国家现代伊斯兰教育
来源:伊斯兰讯息
时间:2014-03-2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穆斯林国家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环境。战后,恢复与发展经济成为穆斯林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开始改变殖民统治时期的盲目/被动状态,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逐步走上正轨.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采取的方针政策不一,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一) 土耳其
土耳其的现代教育始自凯末尔时代(1923-1938年)。土耳其在凯末尔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于1929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在教育领域,首先确定了世俗教育的发展方向。1924年颁布了教育统一法,取缔了所有的马德拉萨,关闭了各类少数民族学校、教会学校及外国人学校,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现代的和民族的世俗学校。新型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的科学至上思想。教育统一法考虑到土耳其穆斯林的传统和现实,在取缔马德拉萨的同时,又允许开办了一些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新型的伊玛目、海推布学校,以造就开明的伊玛目-海推布及其他宗教职业人员。伴随着土耳其共和国世俗化发展的深入,伊斯兰教育又遭挫折。伊玛目-海推布学校在1932年遭关闭,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神学院在1933年亦被取消。但自20世纪中叶起,土耳其政局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伊斯兰教育业出现了新的转机。1949年,安卡拉大学增设了神学院。这一措施在小范围内恢复了高等宗教教育。在此期间,一些伊玛目-海推布学校在某些省份相继设立。
1961年创办了一所高等伊斯兰教学院。由于伊斯兰教育的发展,教育部于同年成立了宗教教育局,专门主管伊斯兰教育工作。60年代末又开办了三所高等伊斯兰教学院。至70年代末,已开设八所四年制高等伊斯兰学院及二所五年制的大学附属学院。据1987-1988年度统计,初中程度的伊玛目-海推布学校已达376所,高中程度的为341所,全部在校生为240000人。在1985年至1986年度,整个土耳其共有4000所世俗的、普通公立初级中学和1206所高级中学,全部在校生达2400000人。在1985-1986年度中,伊玛目-海推布学校与世俗化普通中学的学生比例达到1:10,而1965-1966年度的比例为1:37。可见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在现代土耳其是如何迅猛。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伊玛目-海推布学校的体制已发生了变化,由专事培养伊玛目、海推布和准备升入高等伊斯兰学院或神学院深造的宗教职业教育,转变为宗教-世俗一体化的教育体制。它们的毕业生可升入国立大学的各种专业中继续深造,同时也可以作为公务员受聘于宗教事务指导部,从事伊玛目和海推布职业。事实上,绝大多数伊玛目-海推布学校与普通公立学校并无大差别,只是增设了伊斯兰教知识课程,但仍以普通教育内容为主,如它们也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言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学生毕业后可按自己的志趣,选择多种职业。伊玛目-海推布学校体制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伊斯兰教育体制,它是土耳其的多党制政治实现、伊斯兰教传统和穆斯林社会生活现实相协调的历史产物。
(二) 埃及
1922年埃及获得有条件独立后,国家的教育事业仍未走上正轨。当时的初级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为四年制,学业结束后一般不再继续升学。另一类为六年制,这类学校的入学条件较为严格,教学条件更为优越,学生毕业后可升入中学。1925年,埃及大学由私立转为公立后,设立了4个学院,分别为医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和科学院。后经20年的发展,扩建成拥有10所学院,学生逾万名的综合大学。1950年在开罗开办了一所名为阿因•夏姆斯的国立大学,1957年在爱死尤特又创建一所大学。到1952年埃及革命前夕,国立小学生人数已达100万,中学生逾12万,技校生2.8万余人,大学生3.7万余人及167名留学生。儿童从6岁至12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在校生免费提供一份午餐。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古兰经》、伊斯兰教宗教教育(非穆斯林子女可选学)、阿拉伯语文、算术、应用几何、自然常识、绘画、体育、音乐、卫生、爱国主义教育及手工等,重点课程为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和阿拉伯语文。初中教育三年制,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继续升学,而是为了毕业后走向社会作准备。学生要接受有关农业、手工技艺、经商和操持家务的培训,成绩好的还可以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或相应的专科学院深造。应用技术教育在埃及曾一度发展迅速。
如果说战后的土耳其宗教教育的复兴是来自穆斯林大众的社会需求,并辅之以政府的支持,那么集中反映在爱资哈尔大学的埃及现代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则主要是政府部门自身的工作成果。在当代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发展过程中,新一代土耳其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弃旧图新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而爱资哈尔的情况则截然相反,经学院几乎原封不动,新变化仅限于增设了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战后,古老的爱资哈尔大学 已不再是单一的宗教院校,但仍充满着浓烈的正统宗教气氛。
爱资哈尔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是因为它长期背着沉重的“正统”包袱,它进行的教育改革措施,仅限于修补性的改组而非大刀阔斧的改革。直到1939年国家颁布教育法令后,爱资哈尔大学才设立了伊斯兰神学院、教法学院和阿拉伯语研究学院三个宗教学科分院。战后爱资哈尔的突出变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埃及政府通过一项教育法令,决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引进现代科学,在爱资哈尔大学增设医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爱资哈尔大学现代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促使伊斯兰能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无疑是伊斯兰教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它对埃及的社会进步,也有重要意义。1962年,爱资哈尔大学又增设了一所女子学院,于80年代扩建为女子大学,并增设了女子医学院。爱资哈尔大学的毕业生,后来许多人成为医生、商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农学家,他们既有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系统扎实的宗教基础知识,素质一般要高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