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谈“甘肃式扶贫”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人物访谈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谈“甘肃式扶贫”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时间:2014-09-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甘肃双联:转作风,补短板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

                                                                                                             ——王三运


    【中国清真网综合报道】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贫困地区在甘肃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短板效应仍然比较突出。“当前,我省的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回顾甘肃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王三运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须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群众的头上。”

    目前,正在该省开展的联村联户(即双联)、为民富民行动就是这样的一个制度设计,旨在探索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从2012年2月开始,甘肃省委领导班子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涉及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等六大任务。

    2013年6月,甘肃组织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核心是持续增加收入“一个核心”,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结合该省农村实际,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大突破”,旨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

    两年来,甘肃“双联”成效显著,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双联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据统计,两年来甘肃各级联村单位共为群众办实事54.3万件,集中解决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学等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去年,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水平,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有两个县区整体脱贫。

    王三运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我们从一开始就树立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这一行动取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住农家、干农活,结穷亲、交穷友,听群众怎么说、问群众怎么看、请教群众怎么干。”

    下一步,甘肃一方面将继续抓住重点地区的突破,推动重点县和重点村双联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将在插花型贫困地区和城镇贫困户双联工作上,探索出一些务实管用的办法和路子,让所有的贫困群众在双联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扶智换脑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启动“双联”行动以来,覆盖面有多大,怎么样切入农民的具体生活?

    王三运:双联行动启动之初,省、市、县、乡四级机关部门、单位、干部走下去,联系58个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40多万特困户。随着行动深入开展,逐步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城市贫困户,形成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

    现在,所有贫困村都有对口帮扶单位,所有贫困户都有结对帮扶干部。双联干部不断给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要求,鼓起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和劲头。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那些依然贫穷的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您去基层有什么发现?

    王三运:原来农民群众更多的是认为穷惯了,国家给一些补贴,不愁吃不愁穿,就有小富即安或者不富也安的心理状态,但当他们发现邻村、邻县甚至邻省,人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会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同样的政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富得更快一些?

    去年5月份,我去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调研,和村民谈心,他们反映的情况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反映的多是计划生育、村务公开等方面的诉求,现在是要求政府给他们更多的贷款,这方面的呼声高了。

    这说明双联使贫困农民接受更多政策帮助、获得更多观念启迪,许多农民由“站着看、等着扶”变为“想法子、主动干”,进一步增强自我致富的信心,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精准攻坚

    《中国经济周刊》:您的联系村之一北顺村,近两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三运:2012年3月,我第一次去自己的双联联系点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老党员包家树对我说:“村子最大问题是水、路等跟不上,全村有2000多亩山地,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大面积撂荒,急需修一条盘山道路,把荒废土地重新利用起来。”

    这两年通过各双联单位齐心协力,帮助、组织村民把荒山荒坡经过土地整理后,变成5000亩高标准梯田,在当地的麦卜梁建成二级提灌工程,山旱地变成水浇地。去年下半年流转出去2700亩,全部种上核桃树。

    村里人都说,别小看这满山遍野雪窝窝里支棱着的细秆儿,要不了几年,这可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不但能成为村民一笔固定的收入,还能让荒山披上绿装。

    北顺村只是全省众多双联村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双联让扶贫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公平的分配使用,更有效地实行精准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实行精准扶贫,对于解决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如何做到通过双联让扶贫资源高效配置呢?

    王三运:所谓高效,就是扶贫措施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要个性化,具体实施中注重远谋近施。

    远谋即立足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双联单位认真对照全面小康六大类23项统计监测指标,紧盯5年脱贫、8年小康的节点要求,集中精力帮助联系县和贫困村修订完善奔小康规划,双联干部为贫困户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扶贫个性化措施更能适应基层实际,贴近经济薄弱地区和贫困农户的真实意愿。

    近施就是先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帮起,提出“三个绝不能”的基本要求,绝不能让一个家庭因贫困而生活不下去,绝不能让一个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绝不能让一个人因贫困而看不起病,用紧急救助的办法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益。

    行动中还采取图表式管理模式,市县乡村逐级建立扶贫台账,特别是乡村两级对扶贫对象登记造册,列清致贫原因、帮扶人员、致富措施、脱贫时限,这样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目了然,怎么帮心中有数。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做到通过双联让扶贫资源实现公平配置,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脱贫奔小康的机会呢?

    王三运:所谓公平,就是扶贫资源主要用于提升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更加均等地享有扶贫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有“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这三件事其实都涉及到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问题。

    双联行动中,我们推动落实乡村公路建设、公共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两委”办公服务场所、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等“八个全覆盖”,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贫困村0~3岁的儿童捐赠营养包等“五件实事”,突出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举个例子,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的道路、饮水安全等问题早已解决,但在甘肃,还有相当多的地方没有解决吃水、行路等问题。双联单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加快通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通过两年的努力,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的交通基础设施、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北顺村就是一个典型。这项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已有好的势头,在过去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群众非常满意。

源头“造血”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双联,广大干部进村进户,对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有了深入了解,他们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来从源头上帮助农民脱贫?

    王三运: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困难和优势都心中有数,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唱拿手戏、打优势牌,逐步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种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依靠自身力量治愈贫困顽疾。

    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的发展还是有问题的。

    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去年双联行动开展“产业培育增收年”活动,提出“三个一”工程,要求每个联系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联系户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双联干部围绕“三个一”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推广良种良法,组建专业协会,强化信息服务,贫困地区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我的另一个联系点会宁县钟家岔村,自行动开展至今,发展肉羊养殖大户200多户,创办中性笔制造厂、印刷厂,正在加快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80元提高到2012年的4568元,翻了一番,去年达到8000元。

    2013年我们的平凉市静宁县很多果农人均苹果收入达到一万多元,说明只要路子找准,就这一个路子足以使群众的腰包在短期内鼓起来。

    从面上讲,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108元、增长13.3%,贫困面下降6.7个百分点。可以说,双联让群众收入越来越高,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地区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瓶颈是金融输血严重不足。在双联行动中,甘肃面向贫困农村推出了什么金融扶贫政策?

    王三运:一般来讲,越是贫困地区,越是金融盲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没有发展的本钱。

    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到大多数农民有致富的路子、致富的能力以及致富的经验,但是有时候苦于贷不了款,无法进行规模经营,只能小打小闹,怎么办?

    在双联行动中,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整财政惠农方向,改变以往财政资金简单给予的方式,省财政拿出8亿元,在58个贫困县成立担保公司,农民凡是有贷款愿望的,绝大部分都能够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发挥银行金融扶贫主渠道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造血”,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中和农信贷款、农耕文明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担保机构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融资方式逐步推开,牛羊蔬菜产业贷款、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启动实施。

    两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00多亿元,其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双联惠农贷款发放额度达67.7亿元、受益农户达10万多户,我们还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合作协议,涉及资金总额800亿元。

    这些金融支撑,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刚要起步的贫困户可谓是 “雪中送炭”,对缓解扶贫瓶颈制约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现在,很多贫困村、贫困户都贷了款,大家根据各地特色和优势,有搞蔬菜种植的,有搞畜牧养殖的,各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随之发展起来。

    可以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是双联行动的最突出亮点,是双联行动启动以来的一个最大、最有效、最受农民欢迎的重大创新,为真正破解农村发展的瓶颈制约找到有效途径,为解决全国农村发展面临金融服务不足这一普遍性难题提供宝贵的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解决一个地方的贫困问题需要更加广阔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甘肃省在双联行动中,采取了什么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呢?

    王三运:解决贫困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向省内外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动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双联行动,初步形成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助推的双联工作格局。

    如兰州军区机关135名领导干部主动联系贫困村开展帮扶,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省五级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省政协积极开展“政协委员助推双联”活动。

    同时,我们也探索“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扶贫新路子,目前已经有来自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省份的103家企事业单位与我省56个片区县结成帮扶对子。

    比如,通过牵线搭桥,我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南安市与我省天水市武山县缔结为友好交流合作市县,南安市蓉中村与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岔村结对,签订共建协议。

    当时我给蓉中村书记李振生说,你们要来帮,我就提四点建议:

    一是换脑,帮助我们科学规划发展思路,把你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当年发展刚起步时村民碰到的问题,特别是思想上的问题、观念上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把这个经验介绍给我们的广大群众。

    二是育种,在我们的农民群众中选择培植一批有文化、很年轻,能够很快地接受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的骨干,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造血,不光是给点好处、送点温暖,更多地是考虑生产怎么发展、增收怎么去做,帮助农民增强致富的本领,找到致富的路子。

    四是夯基,就是帮助村级组织提高战斗力。可以说换脑、育种、造血和夯基四位一体地协调推进,成效十分显著。

促转作风

    《中国经济周刊》:您曾提出,双联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强基固本,即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并促进村级组织由办公向综合服务转型。这一方面进展如何?

    王三运:充满活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实行精准扶贫的有力保障。双联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强基固本,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基层,一般都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表现好了,党的形象就树起来了;党的形象树立得好了,群众就愿意听你的、跟你走,开展扶贫工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双联单位和村组织一起想办法,没有活动场所的兴建活动场所,活动场所不达标、不配套的尽力帮助完善。现在,我们的村级党组织有地方办公,党员有地方活动,组织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下一步,还要在全省双联村推广武山县集村“两委”办公与便民服务为一体的“8+2”多功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模式,促进村级组织阵地以办公为主向以综合服务为主转变。

    《中国经济周刊》:据了解,双联让千万干部再一次“上山下乡”,再一次脚踏实地地叩问贫困的大地,实现了接地气,转作风。这方面效果如何?

    王三运:精准扶贫靠谁来干?归根结底,还是靠我们的党员干部。

    在双联实践中,干部通过行动增强了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帮助农村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我们要求他们每年都要到联系户家里去,带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力所能及地协调帮助解决联系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同群众增进感情的过程。

    去年各联村单位为联系村化解农村纠纷10.3万件,有效地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省里还选派2059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和后进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双联行动对干部作风的转变、干群关系的密切作用是很大的。(作者:包锐 李开南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