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综合报道】近年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真餐饮服务业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走南闯北的张家川人靠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将本地的特色清真饮食推向全国各地。
5月11日,张家川人吴忠贤在北京的顺风居清真餐馆里聚集了近一百多名张家川清真餐饮老板,原来是吴老板的顺风居重新装修开业了,大家都前来恭贺。吴忠贤告诉笔者们,每逢在北京的张家川人新开一家清真餐馆,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涨个面儿”,增添一些人气,祝福生意兴隆。大家在北京抱团发展、相互团结照应。如今,我们张家川人已在北京开办清真餐馆已超过了一千家,清真餐饮从业者已超一万人,每家餐馆按年收入20万来计算,在北京的清真餐饮业年创收2个多亿,这只是我粗略的估计。
今年37岁的木河乡坪王村青年马长荣目前已在北京拥有一家商铺,几年前他花了108万,现在这个商铺市场估价500多万。马长荣告诉笔者,八几年时,在北京的第一批拉面师都来自于我们大西北,而我们张家川人从事拉面的占据多数,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张家川人可以说在北京的清真餐饮业已站稳脚根并发展壮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张家川的清真餐饮从业者也在尝试改变品牌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像杨富生的“习连汇”牛肉面就是一个品牌创新,这对于同行,启发和感触很大,我也在改变尝试,如果不改变,我们会淘汰出局。
马关乡马堡村的马伟前后在北京开过20多家清真餐馆。笔者问,为何开了这么多家,现在你到底经营几家?马伟说,在北京找一个好地段开餐馆还是挺难,由于自己刚来北京找工作跑业务时骑自行车走遍了北京城的每个角落,对北京很熟悉,因此在合适的路段开合适的饭馆有些经验,一些亲戚和老乡来北京开饭馆,他都帮忙,并收取一定的转让费,你想如果你不熟悉北京,光寻找开饭馆的地方你得跑个十天半月的吧,这段时间你得花多少钱?算算这笔帐。这几天他又在装修一家新店,他告诉笔者,这个店是帮助他兄弟的,过几天就开业了。马伟说,抱团发展必须得有商会支撑,打个比方,开一家饭馆,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处理纠纷麻烦如何解决,有一个好项目需要强大资金投资。如果由商会统一操作,就轻松容易多了,在北京我们要成立张家川商会,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样,在北京开清真餐馆的河北回族王建明,如今在北京买下了两层共四百多平米的商铺,市场估价三千多万。他爱和张家川人打交道,他说张家川人朴实、勤劳、有情义。他八几年来北京开饭馆时,有很多厨师和员工是张家川人,马长荣曾经在我开饭馆最困难时,连工资都不要,现在我们是共患难的好兄弟,我们现在还合伙做生意,而像现在开奥迪车的马志武当年由于要供给兄弟上大学,我给他预支了半年的工资,我们都是好兄弟。总之,张家川人在北京挺牛的,朋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
在笔者们近十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每家开清真餐馆的张家川人几乎每家都拥有一辆轿车,他们正健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张家川县发展清真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家川县是我省陇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现有人口3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比例占69%,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鉴于当地发展清真食品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培育打造清真品牌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势利导,突出民族特色,打响清真品牌。
做精做大清真餐饮服务业,是张家川县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确定的“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皮毛贩运加工业”三大特色富民产业之一。2013年还积极实施清真餐饮服务业“百千万”工程,即力争至2015年,在全国100座大中型城市,发展宾馆1000家,清真餐饮经营店1万家,带动10万人就业。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制订出台了《张家川县大力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的意见》,决定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清真餐饮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制订了“两免一补”的扶持优惠政策,即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免费清真餐饮品牌注册;对达到统一装饰风格、店员服饰、食品简介、店面牌匾的餐饮经营店给予1万元补助。在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的同时,张家川县开展技能培训,抓品牌建设、抓典型示范、抓舆论宣传,全方位促进清真餐饮服务业健康发展。如今,在全县有5000余人拥有清真餐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张家川伊香拉面师”、“张家川伊香烹饪师”等14个清真餐饮品牌已享誉全国清真餐饮界。由张家川人在北京开办的“习连汇牛肉面”、在兰州开办的“马艾沙牛肉面”和“马老六牛肉面”、“伊香拉面馆”等500多家连锁清真餐饮店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