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北京专稿(记者李振 马玲 摄影 亚龙 马强) 2000多年后的今天,“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影响全球文化贸易的热门词汇。 6月3日下午,由中央民族大学东干(中亚回族)学研究所、北京民族教育学会和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联合举办的“21世纪中国—伊朗丝绸之路研讨会”在北京回民学校召开,来自中伊双方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日的研讨会。会议围绕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伊友好、中伊经济、文化交流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上午,中外嘉宾参观了牛街礼拜寺、牛街回民小学、北京回民学校。下午2点至6点半隆重举行了“21世纪中国—伊朗丝绸之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会长陈宏和伊朗大使代表主持,伊朗大使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北京回民学校校长魏健致欢迎词,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东干(中亚回族)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胡振华教授介绍了中外嘉宾并做了发言,北京回民学校魏健校长致欢迎词并简单介绍了该校。伊朗大使代表在开幕词中说,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首先感谢举办此次会议的各单位,我希望此次会议有助于伊中两国加强了解,促进两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大使代表强调指出,在过去四年,伊中两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中国是伊朗最大的非石油产品出口目的地国,例如,三年前,伊朗向中国出口的手织地毯约达40万美元。去年,增加到600多万美元,增幅为1500%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两国2013年的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近几年,中国公司在伊朗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9年的投资额为一亿两千万美元。但是,到2013年达到十亿六千万美元。这样的增幅表明,中国公司2013年在伊朗的投资相对2009年增加了约900%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在2013年,是中国公司在世界上的第八大投资目的地国。在过去四年,伊朗和中国公司共签署实施了约25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约100亿美元的项目得以实施,其余项目正在实施中。在项目资金保障方面,伊中两国也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希望,两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中国国家主席提出建立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率先对这一理论给予大力支持。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伊中两国加强合作与交往的纽带,进入新世纪后,两国的经济合作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伊中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伊中两国领导人上周在上海举行了会晤,就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做出了重要决定。两国有关负责人正在落实双方业已签署的各项协议。其中一项协议是中国公司将在伊朗投资建造一座科技园,我们希望这一项目尽快得到实施。
他表示:我作为伊朗驻华大使,在此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历史悠久,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够,与现实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两国有关负责人在此方面肩负着重任。伊朗驻华大使馆在过去的四年里为加强两国关系做出了不懈努力,有数个媒体、学术和旅游代表团通过我馆前往伊朗进行了友好访问。加强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业是促进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最直接途径。两国的研究机构、各大媒体在此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伊朗驻华大使馆愿意为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提供大力支持。
研讨会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中伊两方嘉宾发言,我国原驻伊朗大使、中国伊朗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刘振堂发表精彩讲话。他说,中伊两国自古代丝绸之路以来就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伊朗作为中国能源的第三大供应国,更加深了两国的交往。中伊的友谊是因为是两国有着共同的普世价值观,和平、友好、互相尊重的普世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观。他希望在新世纪里,两国能重新复兴丝绸之路,将两国的经济文化和友谊推到更高的层次中。伊朗大使代表赞扬了中国嘉宾的发言,他说,中国对于伊朗的友谊是真挚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沿线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复兴丝绸之路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他希望中国人民更多的了解伊朗,比如在音乐、电影、绘画、食品等方面做更多的交流。
原驻土库曼大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殷松龄大使、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副院长巴莫阿依、中国中亚友好协会秘书长鲁爱珍、北京民族教育学会副会长于洪武、北京传媒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资深波斯语主持人温业洵、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学院于桂丽老师等和伊朗著名学者专家等发表了精彩发言,著名学者、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贾里里宛德博士发表了总结发言,他说,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贸易文化丝绸之路享誉世界,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物质与精神的交流与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伊朗作为这条文商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贾里里宛德博士强调指出,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即中国汉朝时期形成的,从那时起至今,五十多个国家通过这条贸易通道建立了联系,丝绸之路不仅覆盖广泛,而且意义重大。因此,在二十一世纪复兴丝绸之路,意义非凡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正如其商业贸易一样广泛。因此,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绸之路在世界各文明对话进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伊中两个文明古国的交流更具特殊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重新研究丝绸之路方案,并将丝绸之路冠名为对话之路,这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文明对话作为人类的当务之急能够促进各文明持续发展,伊朗和中国因拥有古老的历史和文明在文明对话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有赖于两国的文化决策者们和促进文化交流的中坚人士具有坚定的意志。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复兴丝绸古路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此方面,两国专家学者应经常召开相关学术会议,促进文明间的对话,探讨丝路发展新战略,决策者们建言献策,共同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中国清真网董事长兼总裁李晓岚及其采编团队应邀出席活动,《人民网》,《中国穆斯林》等中国权威媒体代表也出席会议。北京西部马华投资公司总经理马华、北京华沛集团副总李若梅等著名穆斯林企业家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活动。
伊朗大使代表发表开幕词。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东干(中亚回族)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胡振华教授发言
北京市民族教育学会会长陈宏发表讲话。
我国原驻伊朗大使、中国伊朗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刘振堂发表讲话。
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贾里里宛德博士发表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