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描金《古兰经》
套料阿文方瓶
7月1日,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宁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回乡漫步——宁夏回族文物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幕,展出时间为两个月。该展览共展出宁夏博物馆馆藏回族文物281件套,其中二级文物1件:袖珍《古兰经》;三级文物3件:阿文景泰蓝脂粉盒、阿文铜盆、阿文洒金双耳铜香炉。
宗教典籍
本展览从回族概况、宗教典籍、民俗撷英、工艺奇葩和回族人物等方面,较全面地展示回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宁夏回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养、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此次展览展出的有1件二级文物袖珍《古兰经》,观众可一睹这部圣典的真容。
民俗撷英
回族崇尚简朴。传统的回族家庭,进门正面的案桌上,正中有“炉瓶三设”,即香炉、香瓶、香盒,香瓶内插有香筷、香铲。此次展览中可看到阿文景泰蓝脂粉盒、阿文铜盆、阿文洒金双耳铜香炉等珍贵的文物。
回族饮食,以油炸食品、面食、甜食、羊肉食品和盖碗茶最具地方特色。
回族服饰注重整洁美观、简朴舒适。宁夏回族服饰的显著特征主要集中在头部,一般男子多戴白色平顶小圆帽,妇女戴各种颜色的盖头。不论男女都喜欢穿坎肩,妇女还讲究戴戒指、手镯等首饰。回族老年妇女有扎裤褪的习惯。
回族在长期文化创造和实践中,传承古代地域原生态乐器、西北边塞乐器,演变出哇呜、咪咪、口弦等回族民间乐器,它们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的流变和遗存。经过长期的改进发展,这些乐器具有了鲜明的回族文化艺术特征。“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这些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
特色工艺
回族的民间工艺美术,与伊斯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汲取中国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回族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主要有雕刻、阿文书法、刺绣、剪纸、瓷器和金属器等。
回族雕刻主要有砖雕、石雕和木雕。砖雕大量出现在清真寺、道堂等建筑中的墙面、照壁、门窗。石雕有建筑石雕、墓葬石雕、碑额碑座石雕等,其中又以墓盖石雕独具特色。木雕包括建筑木雕和室内陈设木雕。各类家具及建筑物的藻井、门窗、柱梁等,多构思巧妙、刀法细腻,融古朴、精巧、高雅于一体,充分展示了回族工匠的杰出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
阿文书法,在伊斯兰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之一。回族阿文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阿文中堂、横幅、对联、条屏、印章、经字画等一些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特色的表现形式。
回族民间刺绣,通常在鞋袜、坎肩、经挂、香包、枕顶、耳套、针扎、围裙等物品上绣出精美的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
杰出人物
回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如元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赛典赤·詹思丁;元代著名建筑学家也黑迭尔丁;明代思想家李贽;明代航海家郑和;明代名臣海瑞;清代画家改琦;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左宝贵;抗日英雄马本斋、杨靖宇;女烈士郭隆真;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白寿彝;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