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网综合报道】在广袤的西域边疆昭苏,七月,正是油菜花怒放的天堂。伴着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从昭苏县城出发,向南行使33公里,就来到了昭苏县喀夏加尔镇。
进入喀夏加尔镇不久,坐落在民居中的一栋暗红色建筑便会映入眼帘。三十多年前,这里是一座厂房,历经了使用、关停、废弃之后,这座1000余平米的老厂房如今“改头换面”,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哈萨克民俗文化馆。
走进文化馆,首先看到的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所写的一段话:“穿越文化、地理、政治的界限,让人类实现更深一层的相互理解。”文化馆的策划人李华介绍,建设哈萨克民俗文化馆的目的就是在展示哈萨克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民俗的同时,致力于增强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
打造旅游精品 挖掘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昭苏是新疆境内唯一一个没有荒漠的县,雨水充沛,年均降水512毫米。降雨对昭苏农牧业生产影响巨大,而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相影响在昭苏这片土地更是明显。作为新疆伊犁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昭苏的天马已被世人所熟知,这里的油菜花海也在每年的七月吸引大量游客,然而美景过后,生活在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扎根在这里的哈萨克族文化却没有被世人牢记。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更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哈萨克民族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昭苏的大地上哈萨克民族的一言一行都能让你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敬仰和热爱。所以在展馆的设计之初,策划者们将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在整体布局和细节处展示出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成为这个文化展馆的主题。
在文化馆中,参观者会很容易地发现,其中一个展厅的头顶吊装是亚欧大陆主体的地图,李华解释,这个设计寓意云朵漂浮在蒙昧之端,灵感来自于昭苏的云朵,暖心的昭苏云朵是福祉,也是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的尊敬体现。而在迁徙之路展厅,头顶的吊灯则变成了马车的车轮,体现了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显著特点——迁徙。
除此之外,还有燕子窝制成的哈萨克民族首饰展示区、马儿铃铛穿成的侧边装饰、带有哈萨克族刺绣的雨伞墙……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文化之光。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通过系列展示,游客将不难发现,草原,不仅有万马奔腾的宏大、一望无际的广阔,还有更为深刻的草原文化,后者,才是最让人魂牵梦萦之处。
搭建文化传承的纽带 打通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
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包括哈萨克民族概况介绍展、草原文明展厅(时间跨越30000年主题展)、哈萨克衣食住行系列展厅、驯鹰文化展厅、木雕艺术展厅、手工艺品展厅、民族乐器展厅、哈萨克书法艺术展、历史名人油画展、卡夏加尔奇石资源展等。每个分展都利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实物、图片、艺术品、文字资料、书籍、居民生活用品、服饰、手工艺品等,全面展示哈萨克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习俗、礼仪等。丰富的文化展示,使得优秀的文化被更多的人们了解、认识,进而得到传承。
昭苏县喀夏加尔镇总人口12000余人,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8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89%。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优秀的草原文化。文化馆布展完成后,策划者曾邀请当地的哈萨克族居民前来观看,他们纷纷表示赞许。当地的哈萨克族居民表示,参观了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后,对自己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才发现许多本民族传统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文明宝藏。
李华说:“这个展馆就建在咱们村民的家门口,我希望未来,还能在这里多举办一些其他艺术文化展,让这里的居民们真正了解现代文化,从而被优秀的文化内涵所吸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昭苏县委副书记、县长华西太近日在检查喀夏加尔镇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建设情况时指出:“能站在不同民族角度去创作,去勾勒和想象,其意义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长远的。”
哈萨克民族作为游牧生活方式的坚守者,为当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草原游牧文化记忆。有学者说:“草原的存在给远离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永远的参照,这是一种更人性、更具亲情性质的指标,让人的生活永远充满暖意,相互关爱,相互依存,这是草原文明最重要的价值之一。”而这,也正是坐落在喀夏加尔镇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所承载的最重要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