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伊斯兰教创立初期,传教士响应穆罕默德的号召,与阿拉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一同前来,泉州成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村名‘乐园’,含有灵异和尊敬双重寓意。当时还没有涂门街的清净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
据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院的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墓上的石亭于1962年重建,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廊柱造型特异,上下两端偏细,据考证是唐代一种名叫“梭柱”的建筑风格。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一方用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伊斯兰历722年即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那时,每当秋冬季节,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的阿拉伯商船在离开泉州刺桐港时,穆斯林会纷纷到圣墓来向二贤辞别,并祈求真主赐福,让船队平安回国,亲人团圆。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
每逢伊斯兰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以及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许多泉州地区的回民和穆斯林总要集体来此“游坟”。
现在,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并于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圣墓显得更加端庄秀美,风姿绰约。
由于泉州容纳了多种宗教文化,各宗教之间相互影响:灵山圣墓三贤四贤墓除了有伊斯兰教传统的墓盖石——形状为鱼脊形(也称虎坐形),墓前还有中国人传统祭祀使用的香炉。
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誉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灵山圣墓坐落在清源山风景区的小山坡上。据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院的研究员黄真真介绍,此墓主人为穆罕默德曾派遣至中国传教的高徒三贤、四贤。根据泉州“以左为大”的风俗习惯,画面左侧为四贤,右侧为三贤。
灵山圣墓坐落在清源山风景区的小山坡上。据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院的研究员黄真真介绍,此墓主人为穆罕默德曾派遣至中国传教的高徒三贤、四贤。根据泉州“以左为大”的风俗习惯,画面左侧为四贤,右侧为三贤。
灵山墓地多为两墓并列,并坚持“以左为大”。
陈埭丁家祖先墓。据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院的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元明易代时,丁氏先民避居陈埭,逐步发展成为号称“万人丁”的陈埭回族。而泉州本地著名民营企业家丁志忠便是陈埭丁家的后人,拥有着阿拉伯血统。
在灵山墓地中有一块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被称为“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