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从业20多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热依娜·乌普里正在这里认真听课。
为提高今年将要赴麦加朝觐的14490名朝觐者的医疗防疫和保健救治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哈吉”平安回家,国家宗教局首次委托国家卫计委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对参加朝觐的医护人员进行全员集中培训。热依娜就是这57个医护人员之一。
“大家知道我们常用的包扎方法有几种吗?”中日医院急诊科医师应娇茜问。
“像我们一直做内科方面工作的,对创伤处理了解得确实不够。”热依娜一边飞快记着笔记一边说,“伤在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包扎,下课我得多练习。”
这是一节关于创伤处置方法的课程,热依娜时而低头沉思,默默记诵,时而积极回答问题,紧跟老师节奏。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更像是医学院里一名好学的学生。下课后,她还特地向老师拷贝了课件。
8月11日到15日,热依娜在中日友好医院和同伴们一起接受中暑、心肺复苏、创伤处理、急性脑血管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培训。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各科室,却有一个共同点:在沙特阿拉伯朝觐过程中的常见病。
“医院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各科室医护人员一般只对本科室的疾病治疗比较熟,这次培训能帮我把可能遇到各种疾病的诊疗方法过一遍。”热依娜感慨,“毕竟朝觐时,我们要面对全科的病人,得反应快些才行。”
11日,在培训班开班式上,国家宗教局三司副司长李革介绍,沙特朝觐期间有“六高”:高温干旱环境,高密度人群聚集,高龄高危群众,高强度宗教功课,高度紧张兴奋,高强度工作任务,这使得朝觐医护工作充满高挑战性、高风险。
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在阿拉伯语中是“吮吸”的意思。这个词形象地反映了热带沙漠气候的麦加地势低、气温高、饮水困难等特征。每年朝觐期间,沙特平均温度在45 左右,约200万异国朝觐者的涌入使人口密度迅速增加,再加上高强度的宗教功课,这对服务团里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老人的医护队而言,难度不言而喻。
出发前,热依娜要和同伴一起,根据此前对团里病人的体检结果和他们的自身基础疾病备齐超过100种境外用药。
实际上,今年并不是热依娜第一次参加朝觐医护工作。
2010年朝觐期间,由于医护人员数量少,包括热依娜在内的5名护士及11名医生负责照顾所在新疆团的3000多人。每名护士轮流值班、每天接待100名左右的门诊病人、照顾10多个住院重病患者,24小时连轴转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