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电影《伊犁河》自2013年8月杀青以来,一路备受宠爱。在国内,先后在浙江青年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节、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五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影片评比中入围“优秀电影”,并在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分会场作为开幕影片;在国外,先后入围第九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际电影节赛事单元、第十届洛杉矶中美电影节、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新近又从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传来好消息,再获“最佳剧情和最佳原创音乐奖”。
2014年9月12日,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正在举行颁奖仪式。“最佳剧情、最佳原创音乐奖得主—中国电影《伊犁河》!”随着开奖嘉宾的宣布,被誉为“西部回族现代歌王”的苏尔东在掌声中走上了领奖台。
随即,曲调欢快、节奏强劲的新疆风格的乐曲响起。苏尔东踏着点子一步步地跳到了舞台中央。歌声响起:“我爱着你,二道桥;我赞美你,二道桥”这是苏尔东作词、作曲的成名作《我爱你,二道桥》。瞬间,来自世界各地电影人的情绪被感染起来。虽然大家没有听懂他在唱什么,但大家听懂了他的音乐和歌声,看懂了他的舞姿。一位黑人舞蹈家按捺不住地冲上了舞台,用他娴熟的摇摆霹雳舞姿演绎着这份欢快,另一个穿着高跟鞋,来自内蒙古的女制片人兴奋不已,舒展着蒙古族标志性的舞蹈动作,跳到了苏尔东身边……整个现场因为《我爱你,二道桥》沸腾了起来。苏尔东用他的歌舞锁住了人们对他、对中国新疆、对《伊犁河》的美好记忆。
30多个国家带着100多部电影作品来到这个电影节。本次入围的中国大陆影片从几十部影片中精选出的十三部,最终仅有四部获奖。《伊犁河》以其“影片构思新颖、叙事感人,表演造型方面非常准确生动”,摘得桂冠。
新疆各民族的《伊犁河》
苏尔东赢得大奖归来,高兴的还有那些陪着苏尔东一路走来的同路人和朋友们。9月28日,记者应邀参加了朋友们为他举办的庆功会。这是一帮可以称作为“战友”的朋友。十来个人,有各个年龄层的,有各民族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随性歌唱。
庆功会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演唱会。在那个晚上,记者听到他们演唱了太多不同语言、不同曲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歌曲,歌唱祖国、歌唱母亲,气氛温情而舒畅。
其间,记者从朋友们那里也听到了许多关于苏尔东的故事。“不一般地执着”,这是朋友们对苏尔东的评价。
《伊犁河》耗资680万元。靠着故事的真切和其所产生的正能量的社会效果,新疆、青海、甘肃、西安、北京等地的维、哈、汉、回等不同民族的企业家在资金上给予了倾情赞助。所涉拍摄点的党政相关部门给与了极大支持和帮助。因为拍摄期意外延长,其间一度出现资金断链,在最艰难的时候,还是因为这份真切和正能量,有威望的老人自愿出面在民间为之“募捐”,5元、10元地凑出了上万元;伊宁县的一家牧民,自愿把自家的牛赶到拍摄现场,要请摄制组人员改善生活;吉木萨尔县的农民送来了当地的特产土豆和大蒜,只为了谢谢摄制组拍出了好看的电影……
苏尔东说:“我一路跌跌撞撞,是亲人、朋友和广大歌迷、影迷们搀扶着走过来的,我每前进一步,都有行业领导的支持,都灌注了大家的心血。所以,我创作的回民流行歌以及后来的电影《歌行千里》,还有现在这部《伊犁河》,都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新疆人的。”
《伊犁河》讲述了一个凄美而壮阔的人性大爱故事。在伊犁河谷牧场,有一户养蜂的回族人家,他们的孩子阿尔萨特别喜欢伊犁河床上的奇石。长大后的阿尔萨跟小镇上的哈萨克族玉雕师学习雕玉。16岁那年,曾是上海支边青年的玉雕师苏娅来到了他们的木屋,原来她才是阿尔萨的生母!养母法图麦百感交集,并作出了艰难的决断:让孩子跟随生母去上海,实现他的梦想。几年后,阿尔萨考回了新疆艺术学院。当他奔回故乡之前,法图麦却因劳累成疾、思念成郁,面对着伊犁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伊犁河》为什么获奖?苏尔东说:“我认为凭的是一份真切与自然字。”苏尔东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的一名教师,他自小生活在新疆伊犁,那里的一切让他魂牵梦绕。在他“作歌”、“触电”的背后,是他对所眷恋家乡的一个承诺和一份责任。他说:“一首好歌能传唱百年,一部好影片能带活一方经济。现在人们对新疆的了解仍然很少,所以,新疆本土的音乐、文学和影视作品要立志走出去。”
“在我的记忆里,伊犁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我的伙伴们来自各个民族。大家你来我往,一切自然而然,而《伊犁河》里就体现了这个自然。”苏尔东说。
据悉,中国农村数字院线已签订了《伊犁河》的放映合同,中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也签订了《伊犁河》的海外发行推广协议。影片预计明年春在全国院线上映。
苏尔东表示,作为歌者,他将生命不息,写歌不止。作为电影人,他已欲罢不能,一部以反映回民祖辈从俄罗斯南迁新疆的故事为脚本的电影《哈拉布拉往事》(暂定名)已在筹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