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论去哪儿都要说我是和田人、新疆人,想尽办法多办新疆主题的摄影展,甚至一有拍摄任务就带大家去和田,为此还争取到了《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和田麻糖和沙漠烤肉的部分,连师爷陈晓卿都服了我,说一有好事儿我就推荐和田。”
但“人们对新疆知之甚少,特别是近年来少数极端分子发动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新闻报道的措辞不当,使得新疆被冠以错误的名号,令大众‘谈疆色变’,对新疆人更是回避。”
“如果少数人的错误做法可以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那么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可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而现在最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我们自己,是还原并展现真实的新疆人的模样。”
库尔班江,一位来自新疆的摄影师,走了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近20 个城市和地区,联络沟通、采访了近500 人,收集了100 多组人物故事,汇聚成一部纸上纪录片——《我从新疆来》。他自己和他拍摄的这些人的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新疆和新疆人。
我叫库尔班江•赛买提。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出生在新疆和田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家都很传统,但我们家很“开放”。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爸14 岁就离开家做生意,频繁去往内地,眼界很开阔,很包容。
1999 年生日,我攒下3000 块想买把吉他,然而在路过一家店的橱窗时,我和一台凤凰d2000“一见钟情”,于是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吉他,带回了相机,纯靠自学了解了光圈、速度,还有景深。2000 年4 月,我自费在学校办了“和田巴扎摄影展”,那也是我的第一个摄影展。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伊帆•吐送江7岁维吾尔族
“我出生在新疆可是在北京长大。当然我也特喜欢回新疆玩,那里有我的亲戚朋友,我喜欢新疆大峡谷美丽的景色和和田的沙漠。”
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似乎真主注定要给我家一条曲折的道路。我爸去俄罗斯做生意,被抢了200 万,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我印象特别深,爸爸从俄罗斯回来时是半夜,他扛着一个破麻袋,笑着走进门。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爸爸回来都很高兴。我爸笑着说:“真主给的,真主又拿走了。”没过多久,爸爸就去了内地。后来我才知道,他那一次带走了家里几乎全部的玉石,想把损失赚回来,没想到后来又全被偷了,这对他是沉重的打击。他责任感很强,觉得赚不到钱就不能回家,但越较劲就越没起色,最后承受不了打击,失踪了,四年音信全无。作为家里的长子,我必须撑起这个家。
我在乌鲁木齐发现了“话吧”,感觉挺挣钱的。2002 年我便在和田开了第一家话吧,900 块投资,四个月营业额达到一万多,两万二转让。不仅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也还清了家里欠的债。有了钱,我就开始做和田玉生意,从和田做到乌鲁木齐,那也是我作为一个生意人走向辉煌的时候。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阿布来提•买买提,43岁,维吾尔族
“只要我这辈子做成一件我喜欢的事情,哪怕是去摆地摊儿,我都会觉得此生无憾,所以我选择退伍去学飞行。”
2003 年,我去了内地继续做生意,更是为了打听父亲的下落。2004 年5 月,我在河南郑州的一个小宾馆里找到了已经接近崩溃的父亲。
父亲那几年的故事我是听宾馆的老板说的,这里面有个让我很感慨的细节。十几年前,一个在河南郑州骑三轮拉活儿的当地人,在火车站拉了个新疆人,那个人就是我父亲。那是个冬天,父亲看他骑得特别辛苦,就给了50 元说不用找了。2001 年末,受了打击的父亲来到郑州,来到了一个旅馆,而在前台登记的老板就是那个骑三轮的师傅。他认出了我父亲,看到父亲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就给他开了房间,还送来清真饭菜,跟他说放心住,别说钱,就这样一直到了2004 年。我至今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旅馆的老板,他救了我父亲一命,救了我们家,但都死活不要我的钱。从那天起,我明白了,任何对地域的偏见和歧视都是错误的。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佟丽娅,30岁,锡伯族
“从小爸妈就教我四个字:不走捷径。还有一句话就是'腰杆儿硬比什么都重要'。”
我是在2002 年冬天做玉石生意的时候认识我干爹孟晓程的。他喜欢和田玉,也喜欢摄影,跟我很投缘。每次来和田都送我胶卷,还有和田买不到的反转片,一箱一箱的,我也给他留最好的石头。孟晓程夫妇是塔里木电视台的,有次来到和田拍纪录片,就问我要不要跟他们去拍纪录片做摄像。我一口答应了,我爸十分支持我,还叫我怎么对他就怎么对孟晓程,干爹就这么认了。干爹干娘一个是摄像,一个是导演,他俩不光教了我很多技术,还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最让我感动至今的还是他们给我的包容。
我本来可以在传媒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拿到文凭,但到了大兴的校区,我发现那里没有我想要的大学氛围。于是我找到了毕根辉院长,跟他申请去学校本部听课,课余自学,放弃远程教育学院的学位。他没有立即否决我,而是说过去有过这样的学生,但因为自学和自控能力不强,学业也就荒废了。我向他保证自己没问题,他就帮我安排了没有学位的旁听生资格,还安排我和本科生住在一起,现在想想,一个老师的决定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我对毕院长至今仍心存感激。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博斯坦妮娅,30岁,维吾尔族
“我拥有很好的事业,并且经济独立,却很少能有时间陪伴我的家人。”
毕业的时候,干爹已经从纪录片行业退居二线,全心干起了玉石生意,而我改行做起了“电视民工”——我俩调了个个儿。干爹为了给我找新的师父,盯上了央视拍纪录片最牛的摄像王路。干爹没事儿就去找王路,有机会就提我名字。王路爱喝酒,为了让他收我为徒,干爹不会喝酒也硬陪他喝,喝到王路没脾气了,我这才进了师门。
陈晓卿是王路的师父,我顺理成章地叫他师爷。在干爹干娘以及陈晓卿的帮助下,我在《见证》获得了摄像助理的职务,后来我又跟着他们拍了《好运北京》《岁月山河》《生者一年间》。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托合提汗•麦麦提,42岁,维吾尔族
“我们俩都是老实人,就是想挣点儿钱。北京生活压力很大,孩子在这边入学也挺难,我们很无奈。”
做纪录片都是在外风餐露宿,吃饭有时候确实特别困难。在有的地方说维吾尔族、清真,都没人懂,就得说回民;还有的地方说回民也没人懂。在四川地震灾区,导演告诉店家,库尔班江要吃清真的,结果,给我上了一盘清蒸排骨,导演都急了。没办法,只好说库尔班江信佛教,要吃素。哦,懂了,给我上了泡菜和米饭。地震灾区老百姓那种淳朴、善良,让我特别有感触。一个老太太,拿出家里最好的腊肉、腊肠给我们吃。老太太一直盯着我,问我为什么不吃腊肉。导演一再解释,他是穆斯林,是回民。老太太说,这个是我们自己做的,是干净的啊。我吃饭很快,吃完就想走。老太太说,我没看到你吃腊肠。我一看她家的狗来了,就说,好,我吃,然后拿筷子夹了一块。导演看老太太一直盯着我,就跟她说话转移注意力。我她不注意把腊肠丢给了狗。筷子还没放嘴里,我就说,好吃。我认为,这是一种尊重,他们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还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他们不懂维吾尔族的风俗,再解释也没有用。我不会吃,但就是要夹一块,这是对她的尊重,就算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吧。
[我从新疆来]被拍摄者:马尔旦•艾尼瓦尔,29岁,维吾尔族
“我现在做范冰冰的私人英语老师,同时也帮助她处理一些国际公关方面的工作。冰冰知道我是新疆人后,也改变了她对新疆人的印象。”
干娘给我讲了很多维吾尔族和新疆的历史故事,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才第一次明白“维吾尔”三个字的来历:维指维系、维护,吾指“我”,尔指“你”,所以“维吾尔”是“维系你和我之间的关系”之意。从2008 年奥运会开始,到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再到后来的“切糕”事件,乃至现在各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媒体总是把“暴恐”的帽子扣在新疆这两个字上。个别恐怖分子的暴行,直接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在内地生活、工作的新疆人。我要做的就是用我最擅长的方式去表达,用影像记录,让图片诉说。
要完成这个目标,我觉得我的见识还是不够多,于是我去印度、土耳其、美国做背包客,去观察那些国家和社会最平实的一面。我看到了印度对宗教的虔诚,土耳其对信仰和文明的包容,美国对多元文化的开放,在这些国家,古文明得以保留,新文化更得到了发展。我发现,最有力量的就是人的形象和故事。
于是,有了这本《我从新疆来》。
透过一个维吾尔族摄影师的镜头,穿过一个在内地的新疆人的视角,认识100位普通新疆人,了解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新疆。镜头中的人物与他们的自述交相辉映,讲述新疆人最平常、最卑微,也最动人的故事。摒除标签和偏见,换一个角度看新疆,用了解化解误解;分清普遍和特殊,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拿个人的行为代表整个地域和民族;100位来自新疆的普通中国人,呈现一个超乎想象的真实新疆。
白岩松 主持人
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库尔班江是我的同事,我们一起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业务出众的摄影师,小库敏锐、勤奋、和善,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一名维吾尔族青年,他对这些年新疆发生的种种变化一直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认识。这本《我从新疆来》就是他沉淀很久之后的表达,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陈坤 演员
《我从新疆来》的每张图片都是一部电影!
崔永元 主持人
这是用镜头记录的100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100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