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东地区,人们立刻想起的关键词是“乱”。的确,远的不说,自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乱象不断,热点此起彼伏,从未消停。但也不应一叶蔽目,还应看到,在多数时期,动乱局限在部分国家,烈度可控,而多数国家保持相对稳定,正常发展。
2010年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世界大动荡,以及美国随后推行的“新干涉主义”打破了这一常态:群体性抗议浪潮几乎席卷所有阿拉伯国家,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四国政权更迭,爆发利比亚和叙利亚两场战争。
进入2014年,中东地区仍然乱象纷繁。“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猖獗,乱上添乱;利比亚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并存,世俗民兵与伊斯兰民兵打得不可开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谈再次失败,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历时50天的惨烈军事冲突,虽然实现停火,但局势仍然紧张,各种小型冲突不断;叙利亚巴沙尔再次当选总统,进一步站稳脚跟,但美仍坚持要巴沙尔下台,内战仍在继续,“伊斯兰国”的介入更增添复杂因素;伊朗核谈判两次延长最后谈判期限,仍未能达成最终协议,再次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
然而,也应看到如下事实:一是,群体性抗议浪潮已经止步于叙利亚,没有向其它国家蔓延,而且,多数阿拉伯国家已经平息这一浪潮,恢复稳定。二是,四个政权更迭的国家中,埃及和突尼斯已出现由乱转治的前景。特别是埃及,前国防部长塞西辞去军职,高票当选总统。这表明:经过多年动乱,民心思定;军方联手世俗势力打压伊斯兰势力取得成效;穆兄会执政一年政绩不佳,失去民心;伊斯兰势力趁大动乱之机崛起的势头逆转。埃及是地区大国,一直是阿拉伯世界领袖,它的转变往往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埃及如果能够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将对地区的稳定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三是,除埃及外的地区大国,如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阿尔及利亚等,虽各自都面临许多麻烦,但基本保持稳定。四是,美国国力相对衰减,全球战略重心转移亚太,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东投入减少,主导能力相对减弱。在中东,不仅减缓推行“新干涉主义”,而且避乱求稳。美对巴沙尔再次当选总统无可奈何,在打击“伊斯兰国”上,坚持不派出地面部队等充分显现了这种态势。
综上所述,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回归到“动乱局限在部分地区,烈度可控,多数国家保持相对稳定,正常发展的常态”的趋势。
(作者系中国前驻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