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东
我曾问过一个拉面馆老板成功的秘诀,他说:“诚信、合作、包容、热情是生意成功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仍思考着这一句话,突然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丝路精神么!丝路人的后代将丝路精神通过一碗碗的拉面传到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折射着不同文明的辉光,凝结着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回回民族的文化。这不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事么!?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我盯着老马面馆西面墙壁上的大幅广告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了拉面的来龙去脉。
“请坐吧!”
面馆一个戴白帽的小伙子冲我微笑地招呼着。
我回他一个微笑,还在盯着看那一大碗冒着腾腾热汽的拉面。
“面来了!”
刚才那个小伙从厨房折回来,手里端着一碗拉面。
我笑嘻嘻地坐下,接过他递来的竹筷,低头喝了一口汤,吃了一口面。
“香!”我说出了一个字。
那个小伙子冲我微微一笑:“第一次来吃面吧?”我点点头。
那的确是我第一次去吃老马拉面,时间是初冬季节,地点在大西北,更确切地说,是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不起眼的边城小镇。那一年,我第一次去了那里,也是第一次认识了老马和老马拉面。
面馆的老板自然姓马,回族。俗话说:十个回子九个马。一说起回族姓氏,十有八九都姓马的。原来,我不知道回族的马姓与汉族有什么不同,后来才知道,二者在历史文化源头上确实不一样。回族的祖先多是从阿拉伯或伊朗经商过来的,留在中国后,姓氏上从中国风俗,也有了中国姓名。比如,原来叫马立克的,后来就叫马某某,回姓多是由经名音译转过来的。再比如姓哈的,可能原来叫哈桑或哈立德等等。我国的回回,一般来说,经名与汉名一起使用,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特点。
店里没有多少客人,只有一个看上去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也姓马。马老板与那个老人打了一声招呼,然后转回来在我面前的一个凳子上坐下。
“好吃就多吃点。”他对我说。
他在说话的时候,面孔一直微笑着,他微笑的时候,眼神变得异常柔和,充满着慈爱,眼角的几丝鱼尾纹也都带着笑意。
我又点点头。
他似乎从我身上找到了话题:“从口里来的吧?”
我愉快地应了一声:“是。”
也许是时间尚早,店里一直很冷清,没甚么生意,或者是因为天气较冷,马老板闲着也无聊,他便找话题与我侃大山。看得出来,他是一位很健谈的西北人,六十开外年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记得当时他与我谈到了口里口外,丝绸之路和撒玛尔罕。
马老板浑身上下透着丝路人的诚恳与质朴,包容与宽厚。关于丝路和撒玛尔罕,我在中学课本里学过一篇美文,名字叫《遥远的撒玛尔罕》,因此也就有许多共同话语陪着他闲聊。撒玛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据史书记载,我国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丝绸之路上的碎叶城,汉史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也曾经到过这个城市。
从话语当中,我了解到马老板非常喜欢撒玛尔罕,以至于我都疑心他的什么亲戚或朋友就在那颗古老的丝路明珠上。而当我这样问他的时候,他否认了,只是说非常喜欢那个城市。
“胡达的恩典哪!”他说着,又叫店小伙端来一碗拉面。显然,有我这个聊伴,他颇感开心。
“够了,够了。一碗就够了。”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你是第一次来我们店,今天天气又冷,就再加上一碗,暖暖身子。”马老板从店伙计手中接过拉面,重重地放到我的桌上。我欲再端起来谦让,但手怎么能端得起那只碗来?原来马老板知道我必不同意,双手硬硬地按在碗沿上,我不能将碗抬起了。
“这是我的规矩,”马老板说,“凡是第一次来我店吃面的,都是免费,你当然不能例外。”
我执拗不过他,一口气吃了两碗拉面,都不让我付钱。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老马,喜欢上了老马拉面,一个诚实热情、开朗大度的马老板形象便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后来,吃老马拉面的机会就多起来了。因为在民族地区居住的缘故,再后来到口里学习,又辗转去了云南,都是住在民族地区,老马拉面到处都是。虽然面馆的老板并非都姓马,但门口的招牌却都是一样的。我对老马拉面的感情愈来愈诚笃,渐渐地理解了老马拉面其实是一枚响亮的清真名片,不仅在城市,还是在乡村,这张名片被贴到大江南北的街街巷巷,甚至全球各地……哪里有华人,哪里便有老马拉面,这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2006年的时候,我去了深圳,当时深圳市有四万多穆斯林,每个小区每条街道都看得见老马拉面馆。走在深圳的大道上,随便走进一家老马拉面馆,你都觉得像走进了自己的家里,第一次吃拉面的情形会重新泛起在记忆的荧屏上。
在深圳吃拉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斋月早晨三点钟起来去老马拉面馆吃斋饭。当时,我住在布吉,距离深圳清真寺有好几站路,没有那么早的班车,好在有一家老马拉面馆在布吉公园附近。每天早上我都在三点钟准时到他那里封斋,老马从不收钱,无论客多客少一律免费,后来我知道这在深圳早已成了常识——深圳穆斯林面馆斋月封斋是不收费的。尤其是罗湖区的穆斯林宾馆,每天早晨在那里吃封斋饭的人多达百人,年年斋月都是如此,也从未收过一分斋饭钱。
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来到老马拉面馆,发现馆子门锁着,里面黑漆漆的,心里正在犹豫,却听到二楼有人叫我。抬头望去,却是马老板。他笑呵呵地说:“今天到家里吃封斋饭。”他怕我看不清楼道,跑下来,在前带路,去了二楼的他家,原来他早将饭菜准备好了。大家谈了一会话,吃了封斋饭,喝了茶,回房做了小净,礼了晨拜。在斋月里,因起床太早,睡眠时间肯定不足,一般只睡三个小时便起床,吃了封斋饭礼完拜后,又接着睡三四个小时,所以斋月里穆斯林比别人起床反而会更加晚一些,是因为斋月晚间做功课的缘故。晚上中间起床,人体生物钟运转与平时大不一样,再加上封斋饭与开斋饭时差相隔十多个小时,自然要多加休息才合道理,所以斋月里比平时要休息得多一些。
回忆起深圳的封斋,最难忘的便是吃封斋饭的时候,老马拉面馆所在的位置是布吉公园附近,并不是回回聚居区,平日里也就几家回族在此租房,因此,在老马拉面馆吃饭的大多数是汉族。本来早早起来吃封斋饭者寥寥无几,还有人选择在自己家里封斋,所以有时候老马面馆里就只有我和马老板、他的兄弟吃封斋饭。当然,这个马老板肯定不是西北拉面馆的那个马老板,深圳的这个马老板叫马景成,年纪不到三十岁,是一个年青的马老板。
2009年我来到北京。北京的老马拉面就更多了,据说整个北京城的老马面馆就有几千家,只兰州老马富贵拉面就有四百多家。一个拉面馆,从外面的装潢,室内的摆设,服务员的衣着打扮,都尽显中伊文化融合的特点。当然文化还是体现在那一碗拉面里。china本身就是陶瓷的意思,在古代社会,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中国就是瓷器大国,可以说瓷器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老马拉面最早起源于兰州,因此,我们看到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凡是有拉面的地方,招牌上都写着“兰州老马拉面”的字样。据说一碗拉面尽显各族文化融合之道。源自汉文化的面条,大葱和香菜,源自回族文化的茴香、生姜、胡椒和花椒,源自蒙古文化的牛肉和蓬灰,甚至不同地域文化的面粉,蔬菜,麻辣和酱,都在一碗普普通通的老马拉面里呈现出来了,既显大众化、地域化,又呈现个性化。一碗拉面,既简简单单,又不同凡响,既显回回民族的清真特色,又有多民族文化融汇其中……说起蓬灰这种食品添加材料,还有一段小插曲。前些日子去兰州,我逛遍了兰州市公交集团方圆十里的街巷,目的就是吃上一碗正宗的蓬灰牛肉面,因为早听说兰州拉面最正宗,而在北京是吃不到蓬灰拉面的。一些动画片中所说的“煮出碱水的黑色石头”正是蓬灰。百闻不如一见。最终了结了我的心愿,在伏羲宾馆周围的一家清真牛肉面店里找到了蓬灰。之前我没有亲见过蓬灰,所以一定要面馆老板将蓬灰拿给我看一看。老板明白北京客人的心情,便将半瓶淡蓝色的蓬灰水放到我面前,我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听老板介绍,目前兰州牛肉面已经少见使用蓬灰了,因蓬灰致癌的说法不胫而走,虽说是虚妄之说,但对生意还是大大不利,老板便自然取消了使用蓬灰,取而代之的是兰大研制的一种蓬灰替代添加剂。换句话说,在牛肉面中添加自然蓬灰的做法悄悄变成历史了。
北京昌平阳坊镇有一家富贵老马拉面馆,我时不时地会光顾。一推门,一股老马拉面的清香扑面而来。忙碌一天的白领们,来不及做饭,便会来老马面馆点一碗大大的牛肉面。北京阳坊的老马拉面,分加肉与不加肉两种。加牛肉的一碗十元以上,不加牛肉的八元。据说兰州一碗拉面六七元,北京的房价物价比兰州要高许多,俗话说水涨船高,这些行情都能从一碗普通的拉面上体现出来。北京的拉面师傅都有自家绝活,和面、拉面、煮面、捞面、熬汤、盛汤,添加香菜等佐料,动作十分娴熟……面的宽短厚薄,佐料的或多或少,都如你所喜,称你所愿。从向服务生下单到一碗热汽腾腾的拉面摆在你的桌上,往往只需短短几分钟的时间。
老马拉面的面汤里有门道,那汤的味道有一点点甜,一点点咸,一点点清香……每次吃老马拉面,都要将碗里的面和汤吃尽喝光,露出整个的碗底。老马富贵拉面比较正统,无论摆设装饰都非同一般,面积较大,若遇顾客实在太多,还有很多拉面店。据统计,只阳坊地区的老马拉面就有上百家,不怕顾客没坐的地儿。
说起哪儿的老马拉面正宗,不少人都认为兰州城的老马拉面最正宗,当然这不无道理。拉面始于西北兰州,如果连发源地的拉面都谈不上正宗,似乎全天下都没有正宗的拉面了。其实,兰州的拉面馆往往不挂正宗的牌子,原因是正宗不正宗,让顾客去评说比较妥当一些。有句话——正宗自在心中,每一个顾客心中对正宗的标准也是不同。兰州是全国拉面业的发源地,据说最初的老马拉面,肉片都是藏族牦牛肉片,现在为了竞争,搞活经济,节省成本,往往就近进货,多是本地牛肉,并非来自青藏高原。汤水也不一定是黄河水,而是随地取水,包括蔬菜啦,蓬灰,也往往就地取材,随用随取,因此谈起兰州拉面谁正宗谁不正宗,真是一言难尽,只有让顾客自己去评说了。
一次从北大听讲座回来,在阳坊大都站下了车,对面正好是老马富贵拉面馆,身上没带钱,却饥肠辘辘,进了老马拉面宽敞的餐厅,与马老板说了原由,马老板并不认识我,却非常痛快地先叫伙计摆上一碗大大的拉面。他知道我是去北大听课的,一边北大读书一边创作小说。吃罢拉面,刚出餐厅,店伙计急步跟来,我原以为是追我讨餐费的,谁知道他却将二十块钱塞进我手里,然后说,是马老板给的。原来马老板以为我因故花光了钱,不仅吃面不要钱,还倒给我二十元钱路费作为施舍。我急着解释已经到家,无需路费,店伙计不听,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我几次绕道去马老板餐厅吃面,每次都多消费一些,心里想着算是还账吧。
阳坊镇虽隶属昌平区,但与海淀区毗邻,这两区靠近阳坊的拉面馆老板,我认识不少,除了老马富贵拉面,还有后沙涧的、西贯市的、西小营的、高里掌的餐馆老板,我也非常熟悉。经过几年的奋斗,几个老板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已经有了几家分店,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中。
在深圳的时候,我曾问过一个拉面馆老板成功的秘诀,他说:“诚信、合作、包容、热情是生意成功的基础。”直到今天,我仍思考着这一句话,突然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丝路精神么!! 丝路人的后代将丝路精神通过一碗碗的拉面传到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折射着不同文明的辉光,凝结着中华多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回回民族的文化。这不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事么!?
一碗拉面,岂只是普普通通的拉面吗?
责任编辑 刘洪军
稿件来源:济南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