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至每桶60美元下方,之后出现反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的非阿拉伯成员国 随之开始了对油价走势的新一轮抱怨,并像往常一样呼吁召开“部长级特别会议”。解释一下:这类会议不定期召开,通常围绕着欧佩克为石油市场制定的产量配额争论不休。同往常一样,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的官员率先要求召开特别会议。委内瑞拉官员的发言听起来更像是痛苦的哀求,而不像是呼吁。眼下市场里有很多人都担心,而且也有一些迹象显示,这个国家即将发生主权债务违约,而且除了拉美媒体的报道之外,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引用了尼日利亚石油部长迪扎尼·艾莉森-迈杜克(Diezani Alison-Madueke)的部分言论。实际上,她看起来对欧佩克的“话事人”沙特阿拉伯感到相当恼火,就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态度公开表示不满。
“几乎所有的欧佩克成员国,也许除了阿拉伯国家,都对油价下跌感到很不安……我们很清楚沙特的立场,”她说。
这最后一句是关键所在。沙特阿拉伯的立场是不放弃市场份额,尽可能生产更多的原油。这也是俄罗斯人的立场,尽管他们面临经济困境。同时,这看起来也符合美国石油生产商的观点,美国方面正在调整钻探作业量,但是石油供应过剩依然像过去一样显而易见。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坚持认为,沙特以及其他多数阿拉伯产油国,包括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不会在目前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角逐中做出让步。
欧佩克成员国部长定于2015年6月在维也纳的秘书处召开下一次会议,随后举行2015年国际研讨会。我从可靠的知情人那里得到消息,产量不会有变化,而原因只有一个——沙特不会同意,推而广之,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也不会同意。
那么,非阿拉伯成员国呼吁召开特别会议的用意何在?第一个动机是,获得石油市场以外的回应。比如,在《金融时报》刊登艾莉森-迈杜克的言论后,布伦特原油价格短暂上涨,但是基本上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结果。在供应过剩的局面下,这些做法不再具有曾经的影响力。
第二个动机是通过公开方式向沙特表达他们显而易见的不安情绪,对沙特转变立场抱有一丝希望。艾莉森-迈杜克的言论是照本宣科,从七年前开始报道欧佩克新闻以来,我已经听过很多次这种说法。
“如果油价进一步下滑,我很有可能将要求欧佩克在未来六周左右的时间召开一次特别会议。我们已经与各成员国进行了探讨。”她说。
没错,如果我们从3月上旬向后数六周时间,这次会议有可能在4月底前后举行;距离原定举行会议的日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即使对欧佩克将在6月份前举行会议深信不疑的人来说,这个日期本身也足够愚蠢。从期货交割日看,4月底到6月初的时间差意味着只间隔着一份合约再多半个月而已。
当然,艾莉森-迈杜克面临的问题比她的阿拉伯同行更严重。得益于页岩油气勘探,美国现在从尼日利亚进口的伯尼轻质原油(Bonny Light)数量已不比从前。实际上,尼日利亚出口到美国海岸的石油数量现在已经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可能在2015年第四季度后降至零点。
经船舶经纪公司的知情人证实,尼日利亚的石在竭尽全力将石油输往远东地区和中国,中国目前是全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进口的石油数量低于以前的水平。
根据信息收集机构普氏能源资讯(Platts)和阿格斯公司(Argus)定期发布的货物动向市场数据显示,安哥拉和欧佩克的其他拉美成员国也越来越多地陷入这种局面。这并不是欧佩克成员国特有的问题,无关乎非阿拉伯国家或阿拉伯国家。
比如,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出口到美国炼油厂的原油数量也有所下降。雪佛龙(Chevron)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城区办公室的知情人表示,美国的用户越来越向国内供应倾斜,主要是因为物流成本更划算,尤其是在墨西哥湾沿岸的那些炼油厂。
“无论欧佩克是否削减生产配额,最起码在中期内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只有加拿大出口到美国的石油数量保持增长。比如,据我所知本周在美国到岸的两艘拉美油轮和一艘安哥拉油轮,运来的所有原油都是用于储备,”他补充道。
也许,让欧佩克内部感到更为惊讶的是,沙特阿拉伯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量也不及此前的水平,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的阿拉伯轻油和阿拉伯超轻油依然拥有大约19%的市场份额。
沙特阿拉伯仅次于加拿大,依然是对美国出口原油的第二大国。去年,沙特阿美石油每天向美国出口150万桶原油,因为沙特生产的重质原油不像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原油那样接近于美国当地产的原油种类。
实际上,美国能源情报局( EIA)的数据显示,去年按年率计算,沙特阿拉伯对美国原油日出口量实际上小幅增加了30万桶。如果使用各种渠道汇总的数据,沙特也向日本(120万桶/日)、中国(110万桶/日)、韩国(101万桶/日)和印度(90万桶/日)输送了数量相当多的原油。
在其他国家争夺市场的时候,沙特正在放长线钓大鱼。没有得到沙特的默许,欧佩克不可能减少原油产量,连召开特别会议这个要求也不会有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