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全国政协委员丁目迪的传奇人生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代表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两会专题】全国政协委员丁目迪的传奇人生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15-03-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全国政协委员丁目迪的传奇人生

马进祥


      丁目迪,回民经名目迪,冠丁姓,故名。因没上过学,也就无学名或当地人称的“官名”,所以,他至今也目不识丁。手机里一千多个电话号码都没有名字,其尾号都装在他的脑子里,去电来电他都运用自如。他略矮微胖的个子,草原上长成的身板硬朗、敦厚、结实;他始终戴着一顶回民白帽子,蓄着的一圈短短的黑胡须特别显眼;在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朴实、憨厚、谦和而自信的微笑。

      丁目迪是陇上一个神秘的传奇:他没上过学至今识不了几个字;但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会用简单的阿语做国际贸易;他忽穷忽富,穷的时候讨饭露宿登三轮卖菜为生,富的时候——笔者到底也不知道他有多少钱,仅知道他资助上学、扶持创业过的企业家很多,其中阿敏生物集团总裁苏翰从上华东大学到本校研究生一直受到丁目迪的资助。苏翰毕业后丁目迪又借钱给他创业,如今身价过亿。丁目迪投入公益的资金达百万元之巨,而他自己却过着简朴的不像有钱人的生活;他“双联”的贫困户在不长的时间里致富,其中有一户叫丁吾旦的,靠养殖业致富,目前养牛羊200多头,按市场价算过了百万;他自由出入于国家领导人家里被待为上宾,又是草原上牧民帐篷和农民黄泥屋里的亲兄弟;他是清真寺里的常客,穆斯林心目中尊敬的“哈吉”,又是佛教寺院阿科(僧人)的知心朋友;他曾因父亲莫须有的“投敌叛国”而被戴过手铐,却又官至副厅级;他是全国政协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协副主席,又跨地界当了兰州市的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



      丁目迪1958年出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临潭县半耕半牧,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度带,临潭县城在甘南藏区里属于回民穆斯林相对集中的小城。这里是历史上的著名的茶马互市,藏区的虫草皮毛鹿茸和内地的茶叶大葱白菜和小商品在这里常年传递交易,因此这里世代商贾云集,不乏有钱人。丁家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丁目迪却生不逢时。1958年,他快要出生的时候,就赶上历史上藏区的大动荡。当时,他的父亲正和几个藏民合伙赶了几百头牦牛和骡马到了藏南,风云突变使他们无法回家,几经周折逗留在了尼泊尔,后辗转漂泊到了沙特。父亲有去无回,临潭家人浑然不知其下落,目迪一生下来虽没见过父亲,却因血统成了“投敌叛国”的“狗崽子”。年仅25岁的母亲一直没有改嫁,拉扯着丁家弟兄三个艰难度日。曾经显赫殷实的丁家彻底败落了。



      父亲被定性为“投敌叛国”后,在那个以革命的名义实行血统论的年代里,丁目迪一家被列为“黑五类”,打入社会的最低层。目迪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更无学可上。他混迹于大街流浪于小巷,要饭捡破烂也难以为生。听大人们说,过了玛曲黄河弯道,到了牧区就可要上饭。于是,他约了一个小伙伴,告别了妈妈和哥哥,向着玛曲黄河的方向,向着厚道朴实的藏区出发,且讨饭且行走。天黑就露宿草地荒野,一路艰辛;他俩除了填饱肚子,漫无目的,别无他想。那一年,他才13岁。

      前不久,我们来到夏河县的尼玛隆镇,丁目迪指着一处公路下的涵洞给我们讲述:当年,他和那个小伙伴要饭走到这里的时候,既饿又乏,天已经黑透了,不时传来狼和其它野兽的嚎叫声。四周荒无人烟,更不知方位,他俩只好捡了些干牛粪,钻到这个涵洞里点燃取暖过夜。高原的冬天出奇的冷,他俩躺下后头对脚打了个颠倒,把双脚互插到对方的怀里取暖。由于恐惧害怕,那个伙伴开始哭爹,目迪因没见过爹,只好喊娘……

      他说,藏族人有信仰,很善良。那时他要饭到藏民的帐篷里时,从没有空手出来过,哪怕是给你一小勺炒面。后来,他和那个伙伴走散了。一天,目迪要饭来到了玛曲县曼日玛乡的一个帐篷里。善良好心的主人卓玛草阿妈看着这个小孩可怜,又聪明伶俐,就收养了他。这个还不会说一句藏话的回族少年与他们的交流方式虽然是比划着的手势和肢体语言,但却很讨藏民阿妈和家里人的喜欢。无家可归吃不饱饭、居无定所的日子结束了。他开始学藏话,学着用酥油拌炒面、捏糌粑。回族少年丁目迪成了藏族帐篷里的一员,卓玛草阿妈成了他的亲阿妈,阿妈家的三个孩子成了他的亲兄弟。他和卓玛伽三兄弟在一个皮袄里睡觉,一个碗里喝奶茶;骑着同一匹马在草原上放牧。草原那么大,那么美,那么使人留恋。要饭流浪居无定所的日子结束了,小目迪开始了新的美好的生活,他特别珍惜。他和几个小兄弟在草原上一起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成长。凭着他的聪明伶俐,小目迪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话了……这颇似我年轻时酷爱痴迷的张承志兄写的蒙古草原小说《黑骏马》。那部中篇小说里讲的也是一个异族的小男孩,突兀地来到语言环境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草原上,来到蒙古额吉的帐篷里,接着发生了一串串跌宕起伏情感凄楚动人的草原故事。我来到甘南,听着一个个玛曲草原上关于丁目迪的传说故事,仿佛使人感情真切的置身于小说所传达的意境。我不免有些“胡思乱想”:如果卓玛草阿妈家里的不是三个小兄弟,而是有个像索米娅那样的小妹妹,说不定真能演绎出甘南藏族版的《黑骏马》故事来,演绎出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那样爱情的千古绝唱来……

      而更加有意思的是,丁目迪这个13岁的小孩儿,虽身处异族家庭却坚守自己的回民习惯和伊斯兰信仰,而更令人感动的是藏族阿妈因为他是回民给他反复地刷锅洗碗,并留下让他专用。斗转星移,不久,到了穆斯林的斋月。小目迪给阿妈说:“我们回民的斋月到了,阿妈,我能不能闭斋啊?”卓玛草阿妈看着这么小的孩子信仰却如此地虔诚,很是感动。她说:“我们是佛教,虽然信的与你们不一样,但都是信仰。你闭斋是善事,咋不行!”于是,卓玛草老阿妈夜里三点钟来给他做闭斋的饭;到了晚上全家人还陪他等着天黑下来才一起吃晚饭。家境比较好的年份里,还专门准备了羊,按穆斯林规矩让目迪自己宰,用来改善斋月的生活。对于这些,当年幼的丁目迪想表达感激之情,又不知说什么才好时,老阿妈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佛教也有斋戒,不过是一天一昼夜的斋戒,比你们的斋戒时间还要长些呢。给你做闭斋的饭也算是我的善功!”。因此,目迪在卓玛草阿妈家生活的6年里,经过了6个斋月,卓玛草阿妈都是半夜起来给他做饭,算起来差不多有180天之多。

      那时草原上没有闹钟,习惯上都是对着太阳星星判断时间。白天,小目迪骑马放牧奔波于草原,一天下来累了乏了,毕竟是小孩子,瞌睡重夜里醒不来,阿妈做好了饭,再去喊醒他。每年快到斋月的日子,阿妈早早开始给他准备,一天天掐指头算时间,提醒目迪过几天该封斋了。除了闭斋,丁目迪还在卓玛草阿妈家帐篷里做礼拜。于是,古老的草原上出现了这样的传奇:一顶普通的藏族帐房里面,回族少年小目迪在做伊斯兰的“乃麻孜”(礼拜),旁边的藏族老阿妈在转佛经轮;回民和藏民;伊斯兰的“乃麻孜”和佛教的转经筒——就在同一顶帐房里进行,和谐相处。在截然不同的两个宗教之间,因为互相尊重相互包容,使他们的宗教功课得到了升华,到达了各自信仰和教门的最高境界,从俗界到达到圣界。

了解到这些故事以后,我说不出自己内心里满溢的感动,更写不出自己心灵受到的震撼!多少年以来,不同的宗教之间,同一宗教的各个教派之间的矛盾、战争、仇杀,以至于由于宗教矛盾引起的种族灭绝从无间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整个人类至今无法破解的难题。而这样的难题却在甘南玛曲,在一个叫曼日玛乡的草原帐篷里,在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回族少年和同样没上过一天学的藏族阿妈的交往中解决了,创下了世界宗教信仰史上的奇迹。这个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这不是丁目迪和他的卓玛草阿妈亲身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半拉子文人,我确实构思不出如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文学故事来。

      前不久,我们一行十几人在县委书记张正雄的陪同下,来到卓玛草阿妈家里。靠着这个天生会做买卖的回族目迪哥哥的引路资助,当年在草原上一起放牧,在一床皮被里睡觉的兄弟卓玛伽也学会了做买卖,如今成了玛曲数得着的有钱人。挣了钱以后,卓玛伽兄弟带着卓玛草阿妈和全家人收起了帐篷,从曼日玛草原来到县城里,住进了楼房,用上了现代化的抽水马桶。但他还是按草原上的习惯把楼房装潢设计成帐篷的样子,在大大的客厅一角铺了地毯,安放了个佛教的转经筒。卓玛草阿妈快八十岁了,坐在地上不停地拉动着她的转经筒,口里念念有词。她入了静,摈弃尘世的喧嚣一心归于佛门。对于来人,包括对张书记这位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也视而不见。可是,当这位她当年亲生儿子般抚养长大的、在她眼里依然是孩子的丁目迪走过来的时候,老人似乎有了心灵上的某种感应,微微地转过头来,丁目迪赶紧把一条早早准备好的洁白的哈达戴在她的脖子上。他俩用藏语互致问候说话,久别不见的母子显得那么亲。我们听不懂,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们之间母子情深的表情,能够听得懂的就是那句她嘴里不停呼唤的“目迪、目迪、目迪!”其情其景十分令人感动。

      草原上的牧人听说目迪来了,准备了最好最肥的大羯羊,拴在帐篷外那榆木的马桩上等着,等着还是让丁目迪按穆斯林规矩自己宰。一路上,我们的车不停地被穿藏袍的人挡住,我们以为是要搭车的。结果,车停了,扔上来一麻袋东西,却不见人上车——原来是他的藏族乡亲送给他的酥油炒面。丁目迪感动而又无不自豪地对我们说:他要是草原上再呆几天,藏民朋友们都会把成群的牛羊赶过来看他。

      当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时,这位谦和的、自称“没文化”的丁目迪却淡淡一笑:“其实,做这样的事也并不难,只要你做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做到了对弱者的尊重,尤其是对于弱者信仰的尊重”。是的,那时丁目迪是还是个娃娃,而且还是个要饭的异族,属于草原上弱势中的弱势。而藏族卓玛草阿妈为什么尊重他?其实,善良虔诚的阿妈不仅尊重的是弱者娃娃及其信仰,同时也是尊重着自己的信仰,更是对自己信仰的恪守。

      哦,我明白了: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弱者的信仰才是自己获得被尊重的基础。

      今年8月的一天,丁目迪带着兰州的许多阿訇、学董,个人掏钱买了一车的地毯、清油、大米等礼品来到玛曲县佛教的参智合寺,走访参观,看望老朋友,进行佛教与伊斯兰之间的参观交流。这样的活动他几乎每年都要搞一次。该寺寺管会主任丹巴嘉措的父亲曾是丁目迪父亲的朋友,他和目迪又是从小一起长大,说来,还是两辈人的交情哪。那天,丹巴嘉措率众僧侣出门迎接。丁目迪在与僧人们座谈时,用流利的藏语,我们通过翻译知道,他讲的还是对比过去,对比文革中赶走喇嘛拆了寺庙,要珍惜今天团结的环境,宗教自由的政策;他讲有些项目的钱咱们阿克们也可以挣,要自立更生以寺养寺。座谈之后,旦巴嘉措又带丁目迪和阿訇一行来到有八十多个僧侣念经的大经堂参观,尤其是把大家领进大经堂后面供奉着护法神的“赞康”——那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去的藏传佛教神圣的地方,也是来到这个寺院里的客人受到的最高待遇,头戴白帽的穆斯林阿訇学董一行算是见了世面。我突发奇想:如果清真寺里也邀请来了一帮穿藏袍的的僧人进入大殿参观,那该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场景呢?

      丁目迪和僧人之间的藏语交谈我们听不懂,但我们和大家拍照留影时,我注意到一个站在目迪旁边的小喇嘛,和丁目迪用藏语亲切的说着什么,还一边似爱抚又似好玩的摸着丁目迪的圆鼓鼓肚子。我从这个细节,还有目迪拌酥油糌粑的娴熟中感觉到他不是这里的客人更不是外人。丁目迪还回忆起当年他为了报答藏族人民对他的养育之恩,和对他的伊斯兰信仰的尊重,他利用作为回族善于经商的特长,亲自带着藏族寺院的朋友们去拉萨贩卖酥油教会他们如何做买卖,用来以寺养寺。

      如同走亲戚,伊斯兰的阿訇与佛教的僧人——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职业者之间交朋友往来走动——而且在寺院里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这是一种罕见的社会现象。通常情况下,别说两个宗教之间,就是在同一宗教的内部各派都很难坐到一起。而丁目迪却各教各派都受到尊敬,他就有魅力把各派都能召集到一起。在兰州或是在临潭,或是甘南临夏,每逢伊斯兰节庆,丁目迪都不分新教老教,这个门宦哪个派别,都要请到,而且都能请上来,坐在一起干“尔麦里”——这又是一个关于丁目迪的传奇。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了丁目迪许多重要的启迪。在他后来的漫漫人生道路中,这些苦难经历成了他指路的灯塔。从此,他干什么事都要注意到民族之间的平衡,在乎他人尤其是弱势民族的感受。1992年,他张罗着在回族聚居的临潭县创办了甘南州第一所回民中学,之后不久,他又积极协助政府跑项目创办了合作藏族中学;他去临潭县三岔沟乡双联扶贫,在联系回族贫困户丁吾丹的同时,要求村上再给他安排两户其他民族的贫困户;他每次去他担任名誉校长的临潭回民中学资助贫困学生时,特别要求学校确定藏族和汉族与回民孩子同样的比例,三个民族一视同仁,使得藏族和汉族孩子在这个回民中学上学同样有一种归属感……

      他不停地在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奔波游说,化解了许多民族教派间的矛盾,2013年11月,碌曲县郎木寺镇因清真寺址问题,当地穆斯林和藏族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为此甚至大打出手,有几个被打伤住院了。形势很严峻,事态有蔓延一发而不可收的可能。当时在北京的丁目迪接到州上主要领导的电话后,连夜赶回甘南,利用自己的穆斯林哈吉和从小生活在藏区,作为草原之子的身份做工作。他说了汉语又说藏话,说了藏话又说穆斯林的经堂语,用党的政策用教门反复地劝说双方,最终化解了双方矛盾,圆满解决了回藏矛盾。类似的事迹还很多很多。他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发挥着他的独特作用,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散发着他的光和热。原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魏建荣评价他说:“甘南的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稳定是头等大事;但是,我们有了丁目迪同志做工作,许多矛盾化解了,许多可能爆发的严重事态就平息了”。丁目迪美名远扬,兰州市破例跨地界邀请丁目迪这个甘南人来做他们的民族宗教工作,兰州市请他当名誉会长。兰州市政府为表彰他对民族工作的贡献,去年给他奖励了30万元,而他得到这笔奖金后,不但没有装到自己的腰包里,还自己拿出了30万元配套,领着几十个阿訇到阿拉伯国家考察,开阔视野。丁目迪这种同时兼任两个平级市州职务的现象,在当今中国政体中实属罕见。

      丁目迪的事迹也得到了省上和国家最高层领导的肯定。2013年,他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



      一晃,异乡的草原上目迪度过了6年。这期间,丁目迪没有一刻不想念在临潭家里拉家糊口的妈妈和失散的哥哥,内心里充满着对没有见过面、渺无音讯的父亲的想象。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

     丁目迪父亲当年历尽艰辛漂泊到沙特多年后,也娶妻生子,定居港口城市塔伊夫。生活虽然安逸了,但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与日俱增。那时,中沙尚未建交,一次他父亲听到我国领导人到了阿联酋,便设法到那里,辗转见到了我国外交人员。祖国的亲人哪!他父亲抓住了我国外交人员的手,老泪纵横,他说:“我们想家啊!”遂提出能否与家里通信的要求。于是,通过我国外交人员转交了一封写给家人的信。可不想这封信给他们家带来了杀身之祸。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极左形势下,信还没有到手,作为收信人的丁目迪叔叔丁光明以“里通外国”的名义被公安局关押,最后折磨致死。16岁的丁目迪知道以后,那股草原上自由成长的血性使他拿了一把藏刀,跑到了公安局找局长算账。后果可想而知,他被铐到公安局院子的一颗树上几天几夜,后来因为不到法定年龄而释放,手腕上却至今留下了当年铐子的烙印。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草原。丁目迪认定他叔叔是一起冤案,决心告状申冤。但是,作为州上办理的案子,在当地是无法翻案的。于是,他爬上了去北京的火车。火车上,一位好心的乘客问他一个娃娃,到北京干啥去呢?他说告状!但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告?这位乘客给他出主意:你是穆斯林,应该找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其实这位好心人也不懂伊协是干啥的,伊协不是司法行政机关。

     但是,歪打正着,传奇就在这里。

     丁目迪到了北京,拿着找人写好的状子打听着直奔全国伊协。伊协当然不会受理案子,他不信,就在门口等。伊协门口告状的毕竟太稀奇,连续三天后,伊协副会长马松亭见到了他,觉得好生面熟,走过去问他是哪里人?当得知他是甘肃临潭人后,问他认识不认识一个叫丁世民的?虽然目迪没见过父亲,但父亲的名字还是知道的。他回答丁世民正是他父亲。原来,马松亭是中国有名的阿訇,文革前曾赴沙特朝觐,在那里认识了目迪的父亲,并得到了他父亲亲人般的关照。这会儿大概是从他父子的相貌上认出了他。于是,马松亭阿訇出于对他父亲的感恩和对他家冤案的同情,利用个人关系,把丁目迪领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的家……目迪还没有回到家,中央工作组已经到了甘南,彻底为他叔叔的冤案平反,并赔偿了一万多元。这是叔叔的命钱哪,也是一个当时来说的天文数字,经过与家里人商量后,丁家把这笔钱悉数捐给了清真寺。此举赢得了穆斯林群众的高度赞誉和以后对丁家的信赖。



      几番草枯草荣,小目迪渐渐长大了;经过了北京告状的经历,小目迪也渐渐成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开放与搞活的形势下,目迪觉得应当从草原上走出去了。他靠着藏族同胞对他的信任,凭着他血液里流淌的回族善于经商的天赋,赶了队里的一群牦牛到了家乡临潭贩卖。当他哥哥见到几年前要饭出走的弟弟突然赶了一群牦牛回来了,很是惊讶,还以为是从哪儿偷来的呢!这是丁目迪有生以来做的第一笔生意。当目迪回到草原,把一笔变现的不菲的钱和草原上急需的商品交到阿妈和众乡亲们手里时,他们认定:咱们的小目迪长大了,草原上的雄鹰要展翅高飞了。而他们将来的生活注定和这个草原上长大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

      不久,政策慢慢宽了。1985年,丁目迪作为侨属,第一次去了沙特。在一个大桥下,他见到了日思夜想而又处于想象中的父亲。他父亲靠着中国人的勤奋,在沙特创家立业,已经有了比较殷实的家业。国门打开了,他们来去沙特自由了。善于经商的丁目迪利用探亲的机会把国内的瓷器藏药材带到了沙特。当时中沙尚未建交,可他却把中阿英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穆斯林华侨有限公司”的牌子挂到了沙特的港口城市吉达的一个商场里,公开地卖开了中国商品。一次,他正在用简单的阿语比划招呼着顾客,却被几个前往沙特筹备建交的我国外交部和出访的其他部委领导看见。领导觉得亲切之余,又好生奇怪:中沙还未建交,这个小伙子怎么就挂起了中国牌子?到跟前还没有打听,丁目迪听到了祖国的声音,立即上前抓住了亲人的手,那个亲哪!目迪至今不忘。领导问:中沙还没有建交,你就打出中国牌子,他们不管么?目迪的回答令领导既出乎预料又高兴不已:“我没文化,不知道挂这个牌子行不行。但我是中国人,我就要打出祖国的牌子!”目迪又搁下铺子,赶紧把来自祖国的亲人请到了家里,让父亲好生款待,道不完的思乡情,说不完的家乡话。领导们喜欢上了这个敢闯敢干的小个子的年轻人。

      这次在沙特与我国国家领导人和几个部委领导的奇遇,是丁目迪又一次的人生契机。以后,他的许多传奇都与此有关。



      丁目迪说,他这一辈子所干的许多事得益于因为没有文化,胆子大,有闯劲;也因为没有文化吃过大亏,曾一度跌入人生又一次的低谷。

      那是1987年,靠着“没文化,胆子大”,丁目迪在中沙民间贸易中淘得第一桶金,被称作“丁百万”。他买了小车,在家乡临潭盖起了全县第一栋二层小洋楼。

      可不久,他却遭遇了他人生中又一次的滑铁卢。原因也是他“没文化,胆子大”。那是由于不了解中沙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宗教背景,他从山东发过去的价值几百万的一批地毯被沙特海关强行没收了,不给分文赔偿。原因很简单:那批地毯上有龙的图案,伊斯兰教信主独一的沙特以涉嫌图腾崇拜,把这批货没收了!

      回国后,曾经的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临潭家乡是不能回去了,熟人亲戚他都不愿见。为了生计,也为了躲避,他在兰州小西湖柏树巷租了个住处。早晨,登上三轮车去五里铺批发蔬菜,下午到晚上摆摊卖掉后维持最低的消费。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呢?

      人越是到了困境,越是思念家乡,丁目迪亦然。有一天,他实在想家得不行,腾出了空闲,回到了临潭。隔壁清真寺的人在路上见他回来了,就跟他说寺里困难要盖房,希望得到“乜贴”(赞助)。丁目迪不好说他目前的处境,只好随口搪塞说,我回家给你找一下吧。心灰意冷的丁目迪晚上回到家里,心不在焉地随意翻腾着柜子,奇迹却发生了:柜子里居然掉下来不知啥时候放下的一根三两金条。他犹豫了:这根金条可以卖上万元,立马让他解脱目前的困境,作为本钱启动生意可使他东山再起。但他转念一想:我已经答应了给清真寺寻找,现在找出来了,又舍不得出散,这是真主在考验他的诚信呢。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遵守了诺言。

     知道“百万富翁”丁目迪回家乡来了,并且给了某清真寺一根金条,附近的其他清真寺也纷纷来人希望能予捐助。说到这里,丁目迪憨厚而无奈地笑了:“当时我身无分文,欠下一屁股债,自己都无法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金条呦!”但他又不好解释,天未亮,他就骑上还没有变卖的唯一值钱的摩托车,逃之夭夭……



      小西湖卖菜为生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丁目迪的做派和志向。大约一年后,当时临潭的县委书记好久不见丁目迪,就到处打听下落。当书记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坐着吉普车来到兰州小西湖巷子里到处寻找,目迪当时不好意思见,还躲了起来。书记找到他以后,跟他说:“目迪,你不能这么消沉下去!你不能窝在一个巷子里不见人。人有得意的时候,也会有落怜的时候。你要振作起来!你人这么善良,又这么能干,你一定能成功!”说着,这位胸怀宽广毫无民族狭隘与偏见的汉族县委书记拿出了几本工资存折,都是他和他妹妹、兄弟、姨夫等亲戚的,将近有六万元……靠着这些朋友的信任和鼓励,靠着朋友及其亲戚一辈子工资赞下的钱,他来到北京,住在国家民委附近的一间地下室里。漫无目的的试图寻找新的商机。

      人生的机遇又一次眷顾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轻人。一天黄昏,他在住处附近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的时候,遇到了某部领导的秘书。这个秘书与首长在那次沙特商场与他有过奇遇,猛然于街头碰见落魄的丁目迪,还不敢认呢。第二天,秘书一上班给首长一说,首长断定:这个在沙特风光无限、给中国人争脸的年轻人一定是遇到了人生的大灾难。于是,他安排秘书去找丁目迪。首长接见了他,了解了他的现状,并安排他住到高级的西苑饭店。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秘书来找他并交给了他一个包裹,要求他立即启程送到深圳一个指定的地方。丁目迪完成了这个任务,当再次回到北京后的一个晚上,有人拿来了一笔不菲的钱交给他,说这是你此行生意的利润。并说首长嘱咐他做生意先做人,让他回兰州尽快把别人的账先还了。原来,包裹里是一批药材的样品,首长给他介绍了新的客户,帮助他东山再起。这又是一个降临于丁目迪的传奇。以这次传奇事件为契机,以这笔获得的利润为本钱,丁目迪在不到一年的功夫里就还清了一百多万欠款。他的人生道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发而不可收。

      丁目迪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感慨万千。他说,我从一个要饭的变成了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又变成了一个穷光蛋;然后又一次的让我东山再起,真主是在考验着我,让我感受人间冷暖,让我始终不要忘记穷人。

      而我则想起了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亮相于北京工人体育馆时,海外媒体的评价:“这个打不倒的小个子”!

      1986年,鉴于丁目迪在中沙建交和民间贸易中做出的独特贡献,国家外交部给甘肃省委统战部致函,推荐他为甘肃省政协委员。

      从此,丁目迪,这位年仅26岁的省政协委员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了,他从个人创业致富的圈子里跳将出来,利用自己的人脉,开始回报社会,为养育他的家乡和民族尽心尽力。

      1988年,他多方奔走,从县上要了报告,到北京争取到200万元资金挖掘两口机井上马了临潭县城的饮水工程。

      2000年,由丁目迪牵头联络,投资9981万元的临潭县历史上最大的水电站兴建运营,一举解决了全县的用电难,也使临潭县的财政收入翻了一番。

      再后来,积极奔走游说争取立项冶力关旅游项目,打造甘南第一个4A级风景区。

      1998年,应时任东乡族自治县委书记马晓峰的请求,陪东乡县领导多次跑北京反映东乡缺水困难,立项上马了2.6亿元的南阳渠工程,解决了一个民族的吃水难 ……


 八

       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尽管受到很多人的赞誉,但丁目迪不免也会受到有些人的误解,有些人的不服气、嫉妒,甚至有人说他另有所图。他苦笑着说:“我一天(价)跑清真寺、跑佛教寺院;我一天(价)和阿訇、阿科(僧人)打交道,出钱的有呢,进钱的木有啊!”意思是阿訇作为宗教职业者,靠穆斯林的乜贴生活,不可能给他在金钱上回报出散,佛教的僧人亦然。平心而论,丁目迪没啥图的,不说他多么有钱,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挣下了一辈子也吃喝不完的财富。这几年他几乎荒芜了他的生意,大把花钱,忙着在干公益,在回报社会,在为民族宗教的和谐稳定不计回报地奔波。听到这样那样的说法,他觉得很痛心很委屈。但是,他回头想一想,他也释然了。这个打不倒的小个子,经历过那么多风雨和磨难,经历过那么多大起大落,他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这也许是真主对自己的考验吧。实际生活中,丁目迪为人很低调,不论对待哪个阶层的人,他都很实诚,都当做朋友,恨不得把心拿出来。他可以拿出几万几十万元钱出散干公益,但个人从不乱花一分钱,手里始终拿着一个蓝布的会议文件袋,那些动辄几万元的奢侈包与他无关。他也从不住高级宾馆。甘南州政协给他配的公车他也很少用,他说,司机跟他到兰州还要住店,花销太大。他自己有台普通小车也很少开,他常常打车坐公交。他不识字,才把所有人都当作老师;他讨过饭,才把对社会的回报当做了感恩。作为回民,他在最困难的时候,藏民阿妈收养了他,因此,他是穆斯林,也是藏族人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养育他的民族;他没有民族之间的狭隘,更没有教派门宦之偏见;他能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派召集到一起,做到大团结。小时候他在藏民帐篷里,藏民阿妈半夜起来给他做斋饭的记忆,使他永远深知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弱者的信仰,才是自己获得被尊重的基础,才知道不同宗教间互相尊重才是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共同繁荣的必要的条件。丁目迪不是传说,丁目迪也不是陇上神秘的传奇;丁目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