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迪耶”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馈赠,如果从伊斯兰信仰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则包括物质和精神、行为与思想、实践与意愿、今世与后世两个层面,两种意义。大者如忧国忧民、赈灾救难,小者如扫除路障、微笑予人。总之,一箪一瓢、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人生在世时给这个世界的海迪耶,无不体现出伊斯兰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马注在其名著《清真指南》中,对伊斯兰的慈善观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独善、兼善是儒家追求的最基本的人生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即为“天下”之善,可以说包含在先贤马注的“公善”之中。而马注所言“普善”的境界,绝非常人所及,非大善、至善者莫属。
对于穆斯林而言,海迪耶是信仰指导下的行善的表现,是遵从教义而自愿自觉的行为。求善若渴,行善若乞,从善如流,这是穆斯林应拥有的基本品质。
海迪耶的意义在于懂得给予。无论贫富贵贱,真主都慈悯了人类给予的机会。物质如钱财物品,行为如微笑善言,意识如善念“杜瓦”(祈祷与祝福)。嘉言懿行,无不属于馈赠。赠予的目的看似惠及他人,实则成全自己。所谓馈赠受赠,成己成人。
伊斯兰教主张善如蝼蚁,必得其报。善行是信仰的表征,信仰正是通过行为得到很好的体现。伊斯兰教认为,有财者暂时保留了财富的拥有权,有才者暂时保留了才华的拥有权,财、才同为财富,有良善的举意,馈赠行善,才是实践自己的信仰。馈赠善行的行为,体现的是抱诚守真的信念。所以,穆斯林要夯实坚信清净无染、真一无二的本真信仰,脱去狂妄自大、财大气粗、背恩忘义的愚昧无知,摆正在今世中的位置,时时以善言善行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十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研究西安回坊回族的作品,名为《麦加北京之间:城市回族的现代化和消费》,讨论穆斯林的生活问题,诸如吃什么、穿什么,接受哪种教育等等,其中有4个章节专门讨论西安回坊穆斯林的传统食品、工业化食品、禁酒和结婚礼服等问题。
初读此书,并无感慨。但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觉得该书视角的奇崛。作者用大量篇幅描述西安回坊穆斯林吃什么、怎么吃;穿什么、怎么穿。
吃穿问题看似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如果置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去观察,就能轻易发现其时代性的变迁特点。基于哈俩里(合乎伊斯兰教法)与哈拉目(不合乎伊斯兰教法)价值标准之上的消费观念,其实决定了穆斯林对消费的选择。一句话,吃喝穿戴,一切消费行为体现了伊斯兰的信仰。
问题在于在工业化将产品统一化、模式化、集约化的时代,在食品安全危机、冒名“清真”肆虐、过度消费、无节操消费等等问题突出的今天,穆斯林应该如何消费?同时,穆斯林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消费产品?
从根本而言,人们消费的仍然是自己提供给世界的产品。作为个体,穆斯林群体给这个世界馈赠了什么,这是最终决定穆斯林消费品品种和质量的根本。因此,反思穆斯林的馈赠行为和理念是否符合人道与主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信仰者,穆斯林的消费不应该只是生物性的满足,满足物欲的消费只能促进物欲的膨胀和无节操的竞争,“夸富”和“显摆”不是穆斯林的消费观。赠予什么,则得到什么;点亮别人的灯,同时也照亮自己。生命之贵,在于尽揽善行于怀的良善举意。看看多少家财万贯、学富五车的人都没有得到向他人赠予的机会,财才湮没,铅华洗净,过往那些自私的、虚浮的荣耀与显贵如泡影般碎去。在今日这个人们甚至面临施舍无门的时代,成全自己本身就需要善念的积修。修己才能达人,成己而后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