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华,回族,1931年1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53年自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留校工作迄今已六十多年,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培养下已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突厥语学家,他是我国柯尔克孜语文专业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中亚东干学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东干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玛纳斯》研究会顾问、我国《语言与翻译》、吉尔吉斯《回族(东干人)》、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学刊》等刊物的编委。199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选举为外籍荣誉院士、2002年荣获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亲自颁发的“玛纳斯”三级勋章。2009年10月被评为“首都教育60周年人物”。2012年6月荣获上海合作组织颁发的“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同年8月被选举为吉尔吉斯钦吉思·艾特马托夫研究院院士,2013年被评选为我国民族语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双语专家”。
胡振华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民族语文学家,1953年他留校工作后在我国民族语言学家泰斗马学良身边工作多年,根据国家安排学习和调查柯尔克孜语,于1957年创办了柯尔克孜语专业。自1953年以来一直主要从事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和回族及伊斯兰文化研究,参加过创制柯尔克孜文字及制定正字法工作,是国内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最早的研究者,是研究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权威学者。在前苏联中亚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后,他根据形势的发展开始进行中亚学研究。[1]
(一)早期田野调查及创制柯尔克孜文字
作为中国柯尔克孜语言专业的奠基人,胡振华教授从50年代开始跟随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捷尼舍夫、托达耶娃进修语言学,突厥语言学、古突厥文献、翻译学、土耳其语和喀尔喀蒙古语、通柯尔克孜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并熟练掌握俄语。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帮助柯尔克孜族创制文字,国家选派他到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语言调查。从1953年到1957前后三次赴新疆,跑遍了天山脚下和及帕米尔高原的牧区及农村。特别是1953年至1954年为期一年的语言调查,胡振华教授深入柯尔克孜族(以下简称柯族)地区,对北疆特克斯县和南疆乌恰、阿图什、阿合奇等县的柯尔克孜语(以下简称柯语)进行初步调查。1954年7月,参加创制柯尔克孜文工作,出席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文研究会召开的柯尔克孜文字方案的讨论。此次调查后,撰写了新疆柯语简况及柯文方案(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向领导部门做了汇报。在柯尔克孜文方案的讨论过程中,根据我国柯语的特点,胡振华教授曾经与柯尔克孜学者阿不都卡德尔?套克套劳夫先生一起,率先提出了后元音o、u与前元音?、ü应该分开的建议,提出采用4个不同的字母区分4个圆唇元音音位,(与当时维吾尔文的做法不同),以避免出现前后元音字母读音混淆的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和科学的建议。这一观点不仅对吉尔吉斯语言文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民族文字的改进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1955年6月至8月胡振华教授再次由到新疆进行语言调查。在调查中,胡振华教授进行了中国柯尔克孜语和吉尔吉斯语(境外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使用的国语叫吉尔吉斯语,以下简称吉语)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名词术语方面的比较。早期的田野调查及对境内外柯尔克孜语的对比研究,为我国创制柯尔克孜文和研究我国名词术语的规范化都起了重大作用。1956年6月到1957年6月胡振华教授和他领导的柯尔克孜语验调查分队共8人调查了北疆的特克斯、昭苏和南疆的乌恰、阿克陶、阿图什、阿合奇等县的方言土语。根据深入的柯语调查,胡振华教授全面地了解了我国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柯语使用的情况及各地方言土语的差别。胡振华教授认为,新疆柯语以克孜勒苏河为主要分界线,克孜勒苏河以南地区,说南部方言,克孜勒苏河以北地区说北部方言。乌恰县乌鲁克恰特地区地处南、北之间,像是可以划分一个独立的土语,属北部方言地区的阿合奇县又有〔s〕、〔z〕土语的分别。另外,由于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的影响,南疆一些柯族地区受维吾尔语的影响,北方一些柯族地区受哈萨克语的影响。胡振华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柯语方言的划分,其南北方言与历史上柯族内部南、北部落的划分是完全吻合的。语言学家在进行方言研究的同时,必须与民族学领域的部落研究紧密结合,这一观点至今对于语言学和民族学研究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世界研究柯语专家所公认。[2]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胡振华教授和当地的柯尔克孜族领导干部和语文工作者的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发行了柯尔克孜文的《克孜勒苏报》,那时,胡振华教授还参与了制定和研讨《柯尔克孜文正字法》》等工作。胡振华教授非常关心柯尔克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提出了建立柯尔克孜语广播,出版柯尔克孜文刊物,开办培养柯尔克孜语文人才的班级等建议。接着,在新疆于1982年增设了柯尔克孜广播组,每天两次用柯尔克孜语在全新疆进行播音。1983年创办了柯尔克孜文的《语言与翻译》杂志。1984年正式建立了新疆克孜勒苏电视台。广播和电视使用柯尔克孜语播音对于各地柯尔克孜人民口语的规范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最早参加中国柯尔克孜语言文字创制工作的专家,胡振华教授见证了中国柯语发展的整个过程。回顾这段历程,胡振华满含深情地写到:“在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口只有16万多人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同样享有充分使用、发展本民族文字的权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谁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正确贯彻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奇迹!”[3]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民族语文学家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二)科学地解释元音和谐律
元音和谐律是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音规律,早就有语言学家介绍过,但对元音和谐如何解释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科学地解释元音和谐律,是胡振华教授对突厥语语音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贡献。胡振华教授对自己的老师和学术界前辈非常尊重,但在学术上他是勇于坚持科学的意见。1981年胡振华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发表的“柯尔克孜中的元音和谐律”的论文,得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先生对语音和谐理论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国许多研究阿尔泰语系语言的专家也都赞同胡振华教授的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胡振华教授对他的老师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捷尼舍夫教授提出的关于“元音和谐完全可以说是元音的前进同化”的观点提出异议。罗常培先生的《语音学纲要》一书中也说元音和谐是语音同化。胡振华教授认为:“元音和谐和语音同化作用在语言学中是两个概念。元音和谐不是一种语音变化,而是黏着语类型语言的语言结构上,确切地说,是在各音节中的元音搭配上所存在着的一种结构模式。”[4]因而胡振华教授得出“黏着语类型语言存在着词的不同音节中元音与元音必须互相搭配的结构规律,而不是语音同化作用”的结论。这一科学地解释元音和谐的观点是胡振华教授对突厥语语音系统理论研究的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玛纳斯》走向世界
1。抢救英雄史诗《玛纳斯》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柯尔克孜族民间英雄史诗,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而且是研究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民俗、宗教、音乐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它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胡振华教授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搜集、翻译、研究等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早在1953年,胡振华教授在新疆进行语言调查期间,曾多次听过柯尔克孜族民间歌手的演唱,其中以“玛纳斯奇”(演唱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民间歌手)演唱的《玛纳斯》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新疆阿合奇县《玛纳斯》歌手的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最长,能够演唱八部,共约20多万行,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位能完整演唱英雄史诗《玛纳斯》的大师,被称作中国活着的“荷马”。胡振华教授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已经开始从事《玛纳斯》的搜集、翻译、研究工作,在60年代他与居素普·玛玛依一起抢救《玛纳斯》,记录他演唱的材料。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玛纳斯》的翻译和整理工作不得不停止。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史诗《玛纳斯获得了新生。胡振华教授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加速拯救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报告。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玛纳斯》工作组从1978年2月又恢复了工作。领导上派胡振华教授到新疆把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接到北京,,胡振华教授被命为组长,他们重新补充记录了“文革”中丢失的材料,共补记了10多万行材料,并重新汉译了第一部柯文资料本,分别发给柯族同志征求意见,为期一年卓有成效的史诗记录和翻译工作,对于史诗《玛纳斯》这一珍贵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保护、继承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居素甫·玛玛依返回新疆后胡振华教授与在京的肉孜阿洪等柯尔克孜老师又整理了另一位著名《玛纳斯》老歌手艾什玛特演唱的《玛纳斯》第二部《赛麦台依》柯文本。,并分发各地柯族人士征求意见。
2。《玛纳斯》走向世界
胡振华教授不仅是国内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最早的研究者,而且也是向国外介绍《玛纳斯》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有关《玛纳斯》的文章25篇。从1981年起,胡振华教授多次与日本西肋隆夫教授合作,翻译、研究《玛纳斯》,并多次向日本介绍了居素甫·玛玛依。1983年西肋隆夫教授用日文翻译了胡振华教授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研究》并刊登在日本岛根大学法文学部《文学科纪要》1991年7月,胡振华教授和西肋隆夫教授在岛根大学法文学部《文学科纪要》第7号—1中。从1991年起胡振华教授与西肋隆夫教授前后发表了“《玛纳斯》研究之一”等三篇连载的史诗片断,其中有柯尔克孜语原文、汉语、日语的逐词对译和汉语、日语的意译以及注释等。此外,他还指导日本留学生乾寻将《玛纳斯》的部分内容翻译译成日语在日本的《丝绸之路》两期杂志上发表。迄今为止,胡振华教授多次赴日本讲学,两次被聘为被岛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1983年胡振华教授应邀赴法国进行学术交流,向法国学者介绍了中国《玛纳斯》的研究情况,与法国教授一起发表了题为《新疆柯尔克孜〈玛纳斯〉概述》的论文,刊登在法国《突厥学》(1984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的《玛纳斯》及居素甫·玛玛依第一次被介绍到法国。1983年胡振华教授和法国专家依玛额合作编著的《柯尔克孜语教程(英文)》在美国印第安大学内陆亚细亚研究所以乌戈尔·芬—阿尔泰学丛书第154种为编号,用英文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中国的《玛纳斯》及居素甫·玛玛依。这是胡振华教授和外国专家第一次用英文向美国介绍《玛纳斯及居素甫·玛玛依。1989年5月他还应邀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用吉尔吉斯语做了《《玛纳斯》在中国》的54分钟的讲演。1991年5月胡振华教授应邀参加在土耳其举办的第四界国际突厥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在会上他用土耳其语宣读了《〈玛纳斯〉在中国》的论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土耳其文向土耳其学者介绍中国的《玛纳斯》和居素甫·玛玛依。
由于胡振华教授史诗《玛纳斯》的抢救工作及柯尔克孜语文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在国内先后荣获新疆颁发的《玛纳斯》翻译工作二等奖、文化部与国家民委联合颁发的《玛纳斯》工作先进个人奖、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颁发的柯尔克孜语文工作突出贡献荣誉奖等。他在《玛纳斯》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论文《关于〈玛纳斯〉的产生年代问题》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颁发的荣誉奖。1995年在吉尔吉斯共和国举办了庆祝史诗《玛纳斯》10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迄今为止世界玛纳斯学最高水平的《玛纳斯百科全书》,胡振华教授的名字被收入《玛纳斯百科全书》词条。这一荣誉充分证明了胡振华教授在世界玛纳斯学的学术地位和杰出贡献。
(四)在黑龙江富裕县的新发现
我国黑龙江省境内有柯尔克孜族人口现有1473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富裕县。虽然该民族人口不多,但是其语言和文化传统和新疆柯尔克孜族不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培养柯语人才,1957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创办了柯尔克孜语专业。1959年9月,中央民族学院录取了两名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学生,胡振华先生从其中一位叫常昆的学生那里记录了柯尔克孜语部分词汇,经过与突厥语族的一些语言进行比较以后,他感觉与哈卡斯语有些接近。胡振华教授将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当时正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苏联专家埃·捷尼舍夫(E﹒TENESHEV)。他说“这是您的一个新发现,是很有价值的语言资料,您以后继续研究下去!”从此,胡振华教授开始深入开展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语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的研究。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胡振华教授利用暑假首次来到富裕县柯尔克孜族聚居地进行了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珍贵中、日历史文献资料,撰写了调研报告,发表了《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及其语言的主要特点》刊登在《中央民族学院》1983年第2期上。《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刊登于《民间文学》1981年第7期。《东北柯尔克孜族语语音概述》一书登载于《民族语文研究》1984年版。胡振华教授认为,黑龙江富裕县的柯语具有以下特点:1。富裕县的柯尔克孜语不是新疆和中亚的方言和土语,而是接近哈卡斯的一种语言;2。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不是从新疆迁来的,而是清代(200多年前)由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经过杭爱山等地迁来的;3。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和喇嘛教,而没有信仰过伊斯兰教:4。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中“常”姓是来自“额其克”(ychik),“吴”姓来自“达本”(dabyn)“韩”姓来自“嘎普韩”(Gaphan),“郎”姓来自“博勒特尔”(byltyr),“菜”姓来自“赛因德尔”,“司”姓来自(Gyrghys)“格尔额斯”或“赫尔额斯”(xyrghys柯尔克孜);这些词是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迁来黑龙江省以前的本族部落氏族名称的转音。5。富裕县柯尔克孜保留了古代柯尔克孜语特点一种语言,很有学术价值,但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能讲这种语言的人不多了,因此它是濒临灭绝的语言,需要尽快抢救。[5]。这两篇调查报告在语言学界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中国回族学研究
作为一名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对回族学研究怀有特殊而又深厚的感情,对中国回族的起源以及中国回族使用汉语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在80年代,他遵费孝通先生之命撰写了《回族与汉语》一文,该论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回族的先民的语言逐渐转用汉语的原因。根据胡振华教授研究,元代东来中国内地的西域回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在陕西、甘肃、宁夏、云南,以及从杭州到通县沿运河两岸的一些地带有了一片片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域。在一些城镇中也有了围着清真寺而居住的小聚居区。其中有些是唐宋时期已经定居中国沿海外贸城市的那些阿拉伯、波斯商人和传教者,有些是来自中亚、新疆说伊朗与族语言和突厥语言族语言被称作“回回”的人群。由于回族的先民原不是中国内地的居民,是从边疆和国外迁移来的,因此它不可能在中国内地有一块很大聚居区,而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6]不同来源成分的西域回回定居中国内地以后,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每个地方,他们不但居住在一起,并且从事相同的生产劳动,过着习俗相同的生活,他们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迫切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他们必须逐渐采用当地的共同语为大家相互交际的语言,才有利于内部的团结和交际,这就是东来的西域回回使用汉语为共同语言的内部原因。至于西域回回中国内地后与汉族女子通婚及与汉族人民多方面的密切联系,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大汉族主义政策的影响,都迫使他们必须逐渐学会使用汉语。这是东来的西域回回使用汉语的外部原因。[7]该文得到费老的高度评价。
1993年由胡振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回族》一书出版。该书囊括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台地区的回族历史及现状。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马平教授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马平教授在评述中写道:《中国回族》并非是一部严格的史书著作,在它所收的各篇文章中,较多地采用了“史志结合”的办法对现代史中的一些问题,对当代一些重大问题,采取客观描述或略写的形式,比较容易地解决了回族现代史和当代史研究的一些矛盾难点。该书对促进回族地方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马平教授认为“我国回族史研究领域里,尚有较多的空白。例如对某些地区的回族历史研究,就有从未涉及或有涉及但语焉不详的现象。作为《中国回族》的主编,胡振华教授组织编者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填补空白的努力,有意识地组织了对港、台地区回族历史现状资料的搜集整理,对上述两个地区的来源、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清真寺及组织,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8]该书被国家民委、文化部评选为全国民族图书二等奖。
由于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胡振华教授也结合回族研究对中国的伊斯兰教进行了研究。胡振华教授撰写的《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这篇字数较多的长篇论文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和他们共同的及各自的文化。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不仅介绍了他们共同的伊斯兰文化,也介绍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该文被《新华月报》选中转载。
(二)中亚东干学研究
中亚东干族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地区回民起义失败以后分三批被迫迁移到中亚取得回族农民的后裔。十月革命后,1924年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时其民族名称被定为“东干”(ДУНГАН),但本民族仍自称“回回”或“中原人”,现在居住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五万人,吉尔吉斯斯坦五万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四五千人,共计11万人。迄今他们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汉语陕西话和甘肃话,我国西北地区流传的民族间文学和民族艺术以及传统的习俗。[9]
作为中国第一位中亚东干学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胡振华教授跟随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久琴科学习时接触了东干和东干语材料。后来胡振华教授有机会与东干著名诗人雅斯尔·十娃子(ЯСЫРШЫВАЗА))历史学家历史学家苏尚洛(МУХАМЕДСУШАНЛО)、语言学家优素普杨尚兴(ЮСУФЯНШАСИН)等著名东干学者见面和通信。1957年胡振华教授发表了一篇介绍苏联东干族的文章。这可能是在我国较早介绍东干族的文章。1989年苏联尚未解体时胡振华教授和夫人穆淑慧同志应邀赴苏联访问交流,在中亚和莫斯科进行了有关东干和东干语言文学民俗的调查,回国后发表了一系列动东干人和东干语言文化方面的文章,并推荐了一些学者前去学习和访问。后来,在我国出现了“东干热。”苏联解体后,胡振华教授又多次应邀赴中亚访问,为日后在我国培养研究东干语言文学民俗的人才而搜集了不少资料。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调查研究,胡振华教授认为:“从理论上讲,我对东干和东干语和东干学在学术定位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干是中亚回族、东干语是汉语陕西与甘肃话的中国境外中亚变体,东干学是中国回族学的组成部分,是它的一个分支。东干语还未形成一种独立的与汉语平行的另一种民族语言。”[10]
在6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胡振华教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给国内外各族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讲授过近20门课程。从1993年至2011年胡振华教授共计培养了10名博士和8名硕士,其中培养出了我国维吾尔族第一位语言学女博士、回族第一位研究东干文化的女博士,以及研究柯尔克孜语方言的第一位博士。如今他教过的学生们,今天已成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员,成了外交、教育、新闻、出版、科研等领域,以及国家党政机关的骨干和独当一面的人才,有的在民族地区担任要职。2004年他已办理离休手续,但是中央民族大学以“特聘教授”名义继续聘请他培养博士研究生。如今胡振华教授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以其非凡的学术业绩蜚声海内外。
胡振华教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相继宣布独立。胡振华教授以及其敏锐的政治眼光预见,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民族大学应该承担起为我国培养通晓中亚五国语言人才的重任。胡振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增设了俄语-哈萨克语、俄语-吉尔吉斯语、俄语-乌兹别克语,俄语-土库曼语四个专业班,为我国培养通晓中亚民族语言和专门人才,为巩固和发展我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民间友好做出了新的贡献。他主编的《中亚五国志》成为我国高校的通用精品教材。
虽然胡振华教授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是他精神矍铄、记忆超群、每天上网更新知识。胡振华教授与时俱进的精神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2012年正值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20周之际,在胡振华教授的倡导和主持下,2012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召开了“庆祝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20周年暨双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我国和中亚各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双语教育的状况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交往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胡振华教授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民间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仍然在辛勤地工作。
2012年6月6日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振华教授荣获上海合作组织颁发的“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该奖旨在弘扬丝绸之路“和平、和睦、合作”精神,促进“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增进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表彰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人文交流与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胡振华教授代表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一的中国获得此项殊荣,集中体现了胡振华教授几十年来为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早在苏联解体以前,1989年5月胡振华教授应邀到前苏联吉尔吉斯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在访问期间胡振华教授受邀在共和国电视台用吉尔吉斯语进行54分钟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阐述了史诗《玛纳斯》中的“克塔依”不是中国,不是汉族,是早已消逝的“契丹人”。“而不是多少年来世世代代相传误认为“中国人”或“汉人”,还历史本来面目,消除了多少年来的重大误解。正如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张志明所写的“中吉两国交往时间毕竟不长,要增进信任、发展友好合作,不仅需要官方,也需要民间做出不懈的努力。胡振华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民间大使,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11]此外,胡振华教授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考证了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早以“隔昆”这两个汉字音译记载了柯尔克孜(吉尔吉斯)的族名,吉尔吉斯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1年以前,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胡振华教授论证了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人建国2200年。1986年—1987年胡振华教授根据中土两国文化教育交流协定到土耳其安卡拉大学讲学。在土耳其工作期间,胡振华教授为促进了土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坚定的爱国者”、“人民的友好使者”、“民间的和平使者”等国内外的美誉。为了表彰胡振华教授在安卡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所作出的贡献,1988年荣获了土耳其驻华大使代表本国颁发的“为增进土中两国友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功勋证书。
从1989年至2012年间,胡振华教授先后近20次到中亚各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为增进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振华教授的推动下,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友谊杏树林结出硕果。2011年5月位于北京农学院校内实习基地的中塔友谊杏树林中传来喜讯,经过北农师生6年的辛勤培育,塔吉克斯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希德·阿里莫夫先生2006年春天利用自己的外交行李,从塔吉克斯坦库盏地区带来的125棵杏树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拉希德·阿里莫夫先生在“中塔友谊林”在栽种仪式致词中写道:“在塔吉克斯坦杏树象征着幸福、富足。在诺鲁孜节即将来临之即,在中国富饶的土地上栽种上了来自太阳之国塔吉克斯坦的杏树树苗,这些杏树苗是中塔两国及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繁荣昌盛的化身。对于中塔友谊杏树林,阿里莫夫大使表示,这是他担任驻华大使以来完成的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这的确是链接丝绸之路两端的新创举。”2011年6月在庆祝胡振华教授80华诞庆祝大会上,外交部欧亚司苏方遒参赞代表中华人民外交部在给胡振华教授的贺信中指出,“胡教授不仅是学术巨擘,为我国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民间友好大使“,数十年如一日积极致力于中国与中亚友好事业。胡教授高尚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不仅是学术界,也是广大外交工作者敬仰和学习的楷模。”[12]2011年6月8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暨胡振华教授80华诞之际,在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举行了以“中亚民族语言文化论坛”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在会上吉尔吉斯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库鲁巴耶夫朗读了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奥通巴耶娃向胡振华教授发来的亲笔贺信并转交了贺礼。奥通巴耶娃总统在贺信中说,“在您80华诞之际,请接受我最诚挚的祝福。在吉尔吉斯斯坦您被认为是吉尔吉斯人民的真正朋友。吉尔吉斯科学界和政府高度评价您为发展和拓宽我们两国人民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做出的贡献。作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因为您为研究吉尔吉斯语言和文化,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的贡献,我们向您授予了“玛纳斯“三级勋章。现在您依然为培养年轻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借此机会,衷心祝愿您健长寿、幸福安康、永保创作激情。”[13]
胡振华多年来热心国内外民间友好交流工作,被中外人士誉为“民间友好大使”。经他牵线搭桥斡旋,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日本岛根县、我国宁夏石嘴山市与日本浜田市、我国宁夏银川市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别克市、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及岛根县立大学、宁夏电视台与日本山阴放送、中央民族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吉尔吉斯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与俄罗斯国立哈卡斯大学缔结协议,建立友好交流联系。他经常在对外交流方面帮助我国一些单位,推荐不少学者和他的学生出国进修或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多次带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出国交流,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民间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
胡振华教授作为一名国际知名学者涉猎广泛、学识丰富,包括语言学、文字学、文化学、艺术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等等。著作颇丰、建树甚多。胡振华教授出版的专著、译著有《柯尔克孜谚语》(1962)、《高昌馆课》(1981)、《高昌馆杂字》(1984)、《简明汉柯小词典》(1986)、《柯尔克孜语简志》(1988);《柯尔克孜语读本》(A Kirghiz Reader)(1989)、《柯尔克孜语教程(吉尔吉斯文)》(1995年)、《回回馆译语》(1996)、《〈玛纳斯〉第一部(片断)》(2000 )、《中亚五国志》(2007)、《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2008)、《民族语言文化研究》(2008)、《中亚东干学研究》(2009)等。主编的有《当代回族文艺人物辞典》(1989)、《中国回族》(1993)。参加合作编辑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上]、[下](1987);《少数民族诗词格律》(1987);《中国突厥语研究论文集》(1991)等著作及文学作品选。在国内外用中外文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文章有《中国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字》(载《少数民族语言论文集》第1集,中国语文杂志社主编,1958);《英雄史诗〈玛纳斯〉》(载《民间文学》1962,第5期);《柯尔克孜语中的元音和谐——兼论元音和谐不是同化作用》(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第1期);《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及其语言特点》(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第2期)等300多篇,其中一些论文被外国学者翻译成日文、法文、英文在国外发表。胡振华教授与外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突厥学在国外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国际学术界确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20世纪80年代,胡振华教授带领团队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拍摄了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柯尔克孜族》。该系列片包括《美丽富饶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民俗》《柯尔克孜族妇女》等,成为学习柯尔克孜语的活教材,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保存。此外,胡振华教授还摄制了抢救濒危的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语的光碟。60多年来胡振华教授将其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民族团结,奉献给了对外友好交流。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中,在中亚民族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中,在中国与中亚民间友好和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民间友好交流中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013年,在祝贺胡振华教授从教60周年的日子里,我作为他的学生,也代表他教过的国内外的各族学生写了这篇对导师感恩和敬仰的文章。
我们祝愿导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永葆学术青春!
参考文献
1。胡振华编著:《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胡振华编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胡振华主编:《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胡振华著:《胡振华文集》:上中下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张定京主编:《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胡振华教授诞辰80周年“211中亚民族语言文化论坛”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6。赵晓佳:“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为中外文化交流架桥”——祝贺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从教55周年,载《中国穆斯林》,2008[6],2009[1]。
7。苗东霞:“胡振华教授”,《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
[1]张定京主编:《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胡振华教授诞辰80周年“211中亚民族语言文化论坛”论文集,前言。
[2]参见胡振华编著:《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3]胡振华编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4]胡振华著:《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5]胡振华著:《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7-148页。
[6]胡振华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7]胡振华编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3页。
[8]胡振华编著:《民族文化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4页。
[9]胡振华主编:《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前言。
[10]胡振华著:《胡振华文集》:中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9-200页。
[11]张定京主编:《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胡振华教授诞辰80周年“211中亚民族语言文化论坛”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19页。
[12]刘慧:吉尔吉斯总统为中国学者胡振华发来80寿辰亲笔贺信,人民网,2011年6月9日
[13]刘慧:吉尔吉斯总统为中国学者胡振华发来80寿辰亲笔贺信,人民网,2011年6月9日。
作者:海淑英,回族,女,中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中亚语系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