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的一座清真寺内,在诵经的老者。
《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使你们敬畏。
今年的穆斯林斋月开始于6月17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走进清真寺进行祷告,迎接斋月的到来。斋月期间,从日出开始到日落之前,戒食、戒水、戒房事和秽语。白天要进行五次祈祷,祈祷之前都要进行净身沐浴,每次祈祷要持续大概20分钟。
记得我第一次赶上斋月的时候,是在土耳其的旅行期间。睡了一个晚上的机场、坐了一天的大巴后,我终于在第二天晚上躺在了旅馆的床上。半夜睡的正香,被一阵鼓声吵醒,我站在床上拉开帘子一看,发现一个人穿着穆斯林长袍的长者敲着鼓走在街道上;第二天问了旅馆老板才得知,在斋月期间每晚会敲鼓三次,每次都是开始进食的信号。
喀什,随处可见来清真寺祈祷的民众。 夜晚的鼓声和早上的宣礼塔发出的乐曲,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宗教氛围;但在气温高达35度以上的白天,不进食不饮水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意志的磨练。正如穆斯林朋友告诉我,斋戒除了完成宗教意义外,还在于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
随后我到达土耳其东南部的乌尔法,也是亚伯拉罕的故乡。他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耶和华从地上众生中选出的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乌尔法也被称为 “先知之城”,是土耳其最伟大的宗教历史城市之一。
我的沙发主人 Oguz 去车站接上我回家,公车上面仅有两三个人,街上空荡荡的,偶尔能碰上一两个老者穿着传统服装慢慢地踱着步子。Oguz 告诉我,斋月期间,大家白天都在家休息、祈祷,晚上等热气退散才会走上街头,开始进食、饮水。
恰逢斋月的土耳其。
喀什,白天空无一人的老城。
在伊兹密尔,一个本地的姑娘告诉我,因为本地土耳其人和很多欧洲人通婚,又深受其文化、风俗的影响,有些人单纯从相貌上已经分不出是真正本地的土耳其人还是从国外移居到此地的了。
而当我跨过土耳其和格鲁吉亚边境到达土耳其东部后,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那里还是库尔德人的地盘。宗教气氛仍旧很浓厚,女人用围巾包头,外出工作的男人严格遵循着教义,比如每天关上铺子去祈祷,周五下午男人们整齐的聚集在清真寺门口进行祈祷。
未成年的孩子不用遵守斋戒。
正如今年的斋月期间,我企图去寻找北京一个清真寺和里面的阿訇聊聊,但是难度之大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清真寺要求在采访之前上报上级单位,或者要我出示记者证。但是经过朋友介绍,我还是辗转找到了一个市中心的清真寺 —— 它虽然就在路边却毫不起眼,只有门口的一块 “谢绝参观” 的牌子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一个严肃的宗教场所。
我刚到的时候,我给告知阿訇没在,让我在传达室打个电话给他。传达室也是清真寺的一部分,大概6平米的一间平房。房子内阴暗潮湿有些发霉的味道,屋里布置的简单干净,写字台上放着每天开斋、封斋的时刻表,一本厚厚的古兰经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印着阿拉伯语的文章等。桌子边上摆着一张小小的单人床和木头柜子,是这里的全部家具。
“阿訇” 是波斯语老师或者学者的意思。阿訇是经数年伊斯兰教育与培训,通熟《古兰经》与圣训,精通伊斯兰的种种法律与法规,并具备《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 —— 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该清真寺的阿訇毕业于北京伊斯兰教经学院,随后留校任教,现在这个清真寺正缺人手,于是他就调过来从事阿訇的工作。每天负责在清真寺讲经传道,领导宗教仪式。说着,他带我进去了清真寺。从外面来看,这里的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除了前面的影壁外,几间平房都很普通,和我在伊斯坦布尔看到的蓝色清真寺或者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完全不同。阿訇的房间甚至比传达室还要小,上面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桌子上是他即将给穆斯林群众讲的 “在斋月期间应该做的七件被赞美之事” 的演讲稿。同样,桌子上面放着一本古兰经。
阿訇说,该清真寺的群众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穆斯林居民。早年这些地方称为 “藩”,穆斯林民众都居住的相对集中,但是后来由于城市改造和拆迁,居民也都住的分散开来。现在来这里做礼拜的也就是附近岁数比较大的民众了。“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教义,只单纯的知道不能吃猪肉。还误以为可以喝酒,因为酒是粮食做的嘛,” 阿訇告诉我。
关于每天日落后的开斋,我还记得我和我乌尔法的沙发主人聊天到很晚,他决定带我出门找点吃的时候,路边大大小小的饭馆里全是大啖烤肉的本地男人,优雅的喝着土耳其甜茶的女人,在度过了自省、诵经的一天后,大家都热切的聚在一起庆祝开斋。同时,斋月也让我见识到了一座城市和人们的另一面。
蓝色清真寺的日落。 当我旅行了半个月后,终于回到了伊斯坦布尔,去了我的一个沙发主人家。下午到了他家之后,因为时间尚早,暑气弄的人都很疲惫,于是我们就分别去房间休息。等到我被饿醒后,我就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等待太阳落山,摸了摸饿瘪的胃,看看时间才6点,想着离可以吃饭的时间还尚早,他便带我去看清真寺的日落分散我的注意力。
等到终于到了开斋的时间,我们去了一家本地餐厅吃烤羊排。当汁多肉嫩的羊肉送入口中,那种对食物强烈的期待感战胜了一切,我第一次感受到食物来之不易的感觉。那晚,我没再习惯性剩饭,还发现盘子中的每粒食物都如此珍贵。
在清真寺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专供游客参观另一部分是禁止游客入内的祈祷区。
北京的清真寺的阿訇告诉我,传统的开斋是从吃三个枣开始,因为在穆斯林国家或者地区,枣随处可见并且易得,实在找不到枣的话,也可以把喝水作为开斋。
阿訇在清真寺内简单的房间。 这时候他核对了一下时间,便去水房打水,随后又换了衣服去沐浴,回来后再去大殿进行晚上的祈祷,随后就可开始进食。不过他告诉我,现在不用一定遵循用枣开斋的 “圣行”,晚上进食几次具体进食什么全看个人喜好。
斋月需要坐静,即给每个穆斯林一个记主、赞圣、礼拜、诵经,修身反省的机会。也许对于非穆斯林信徒这些有些遥远,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土耳其、新疆喀什、北非的突尼斯等这些地方经历了穆斯林的斋月后,确实会有一些关于信仰的敬畏和新的人生感悟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