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计划,希望能够联合各国,在新的世纪重振丝绸之路的辉煌。
吴思科:我也经常讲就是,讲“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创,而是中国同世界的一种合奏曲。
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到国际版“西部大开发”,外界的质疑声也不断挑战着计划的实施。
吴思科:“一带一路”的建议是一种开放性的、是一种包容性的,是一个欢迎大家都参与的。所以出发点也罢,整个理念就不一样了,所以不是马歇尔计划。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复杂,一直是宗教和民族矛盾多发的地带。面对未知的风险,“一带一路”计划又将何去何从。
吴思科:“一带一路”作为宏大的构思、一个倡议,它不是三年五载的时间就能完成的,我觉得这是需要一代人,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几代人去努力实现的这样一个目标。
从乱到治是大趋势
吴思科,中国资深高级外交官,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2014年9月,卸任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吴思科,结束了43年的外交生涯。在外界眼中只能用沙漠、面纱、摩托车队和战乱四个词来形容的中东地区,在他看来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
记者:中东是“一带一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政策公布之后您又去了几次中东,其实想知道中东这些国家是怎么看待“一带一路”这个政策的?
吴思科:其实丝绸之路应该说是2000年以来中国、西亚阿拉伯世界连在一起,成为双方之间的渊源流长的纽带,用他们的一句话说叫“拨动双方的心弦”,印象最深的,我上次去科威特,科威特方面就介绍他有一个丝绸城,就是他的也是宫廷大臣也是萨巴赫(科威特埃米尔,即科威特国王)的长子,叫纳赛尔·穆罕默德·萨巴赫,他提出的设想设想尽力一个丝绸城,在科威特的北边,靠近伊拉克的边境地区,20多年前,他当时是作为首相的政治顾问,访华期间我接待过他,他当时就谈他对丝绸之路有独特的情结,他就愿意跟中国方面探讨怎么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复兴丝绸之路。还有我去的阿曼,他们也提出一个经济区,还提出要在塞拉莱港建立一个郑和纪念园区,都是这样的一些设想,想把他们独特的这种区域位置通过丝绸之路、通过“一带一路”,海上的把它连在一起,我觉得双方的这种想法可以是一种契合。所以我也经常讲就是,讲“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创,而是中国同世界的一种合奏曲。
记者:现在有一些担心,因为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比较复杂,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民族宗教问题,还有地区的矛盾,会不会给我们“一带一路”的实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
吴思科: 确实这个地区,因为民族、宗教比较复杂,有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矛盾,使得热点问题相对也比较集中。但总体上,我觉得经过这些年的变化过程之后,民众求稳定、求发展,这个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这一点上,人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痛定思痛之后,怎么样去谋求用政治的方式、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这个地区有动乱的这一面,比如现在的伊拉克的局势、叙利亚的局势,确实都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总体上也还有它趋向稳定的一面,比如埃及、突尼斯经过转型之后走向这一面。海湾地区,相比较来说,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比较稳定。
所以总体上在乱的过程中间走向治,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要有防范的预案,这是可以肯定的。但同时也不会因此裹步不前,条件成熟的地方我们就把它做起来,逐步逐步的展开。
马歇尔计划的市场监督制度值得借鉴
从“一带一路”计划提出的开始,就不断有人将“一带一路”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质疑这是中国霸权思维的延伸,误认中国别有用心。对此,吴思科不仅予以否认,还大方表示“一带一路”的实施可以借鉴马歇尔计划中有意义的内容。
记者:对于有意见觉得这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不知道您怎么看?
吴思科:我自己做了一些比较,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一种人认为,中国能提出这么大的建议吗,都是抄人的东西,所以有这种心态,觉得一个大的规划、设想总愿意从历史上找一个印证的东西,好像中国是那里的复制品,这是一种心态。另外一个,这是一种叫“一带一路”的建议是一种开放性的、是一种包容性的,是一种个欢迎大家都参与的。所以出发点也罢,整个理念就不一样了,所以不是马歇尔计划,确实它是整体上可以是看得很清楚的。
但是我经常也在想,马歇尔计划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马歇尔计划作为它在实施过程中间,有哪些有意义的东西,它在实施过程中间,它对项目的选择、立项到实施,还是有一套按照市场的规律,按照挺严格的监督制度,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吸取它,就是我们以后这个项目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律,不管是国营的企业、民间的企业、个人的参与,都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做事,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好、做实。
记者:您觉得中国该怎么样消除别人对“一带一路”这个计划的误解?
吴思科:两条,一个就是交流、沟通,要让别人知道你怎么个想法,就是让你知道,我这个不是像讲马歇尔计划那样,为了我的势力范围,我的盟友圈,跟别人去搞对立去,或者是那种争势力范围,不是这样的,而是一种和平的、发展的、包容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带动一种共赢,
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这一条, 更重要的是做,让别人看到。比如亚投行,中国倡议的,但是明确强调,中国不寻求垄断,也不寻求一票否决,是共商,大家一块来商量做好这个事情,完全按照国际上的规则来做这个事情,这里面就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带一路”不是国际版西部大开发
中东地区,因其资源优势和优越的战略位置,历来是西方国家利益的争端之处,政治动荡、战事不断。面对风险,中国究竟能否从“一带一路”中得到应有的利益和回报?
记者:我从您的讲话中感觉,这个“一带一路”的政策可以给中东国家带来不少的好处,但是反过来讲,他们对我们在实施和贯彻“一带一路”的政策上,中东地区具有什么特殊性,可以发挥一些怎么样的作用?
吴思科:西亚还有阿拉伯世界,处于“一带一路”西端的交汇处,就是从历史上、地缘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再另外它作为资源的禀赋,这也是,再加上人力,经常讲这个地方年轻人占人口的比例多,这个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去年12月份埃及的总统塞西到中国访问,这方面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双方讨论的内容。比如说苏伊士运河开辟新的航道,新的航道一系列配套的设施,还有开罗4月6日的城际高铁,还有在我们已经建立的,就是苏伊士运河湾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怎么样扩大。
在那之后还有像阿尔及利亚的总理到中国访问,也是明确的讲了,阿尔及利亚的发展规划跟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这个发展计划完全契合,双方有着非常良好的合作前景。所以这一点上确实都是显示出它的积极性,包括这个地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就是伊朗,我今年1月份也去了一趟伊朗,伊朗的有关负责人谈到这个时候也是,就讲到从他们南部的港口去,到德黑兰铁路、公路这样一个,除了港口经济区的建设到首都,然后到里海,然后到中亚,跟丝绸之路经济带连在一起,提出一些很好的想法。
记者:现在有人担心说“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版的西部大开发,因为沿线的国家大部分经济状况都不太好,担心中国出钱又出力,但最后可能这个回报并不是特别多,您觉得怎么样来衡量这个投资和回报的比例?
吴思科:从长远来看肯定给中国、给世界、给这个地区都能够带来好处,丝路基金、亚投行,带动这个地区的整体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会带来一个新的一种腾飞,同时在每一个项目实施的时候,肯定要有很细的计算,怎么样更合适一点。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来看,应该还是看好的,它的资源、它的市场,一旦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活力之后,应该是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