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天长,是餐饮业一年当中的黄金时节,也是各地美食节的好时候。近期,笔者从中国烹饪协会清真专委会了解,并部分亲身体验了我国西北地区不少美食节的活动,感受到“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清真美食文化的重要促进作用。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简称。简言之,“一带”主要是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而“一路”则主要指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两大命题,虽然分别在中亚和南亚,但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那里的广大穆斯林都食用清真食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结尾处有句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共产党宣言》之前,世界上也流行过类似的口号:“穆斯林皆兄弟”。清真食品在穆斯林皆兄弟中,应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相互认同感、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饮食。大年三十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力,可以来自血缘,也可以来自地缘,家乡菜是地缘的重要标志。甚至非洲有些部落,不是将血缘作为亲属的标志,而是将吃同一棵树上的果子,认同为家族亲属。在“一带一路”广大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如果都具有相同的饮食爱好,应该说对于民族团结、世界和平也有小小的贡献吧!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商贸往来、旅游观光,将大有裨益。
以新疆塔城沙湾大盘美食节隆重打造的沙湾大盘鸡来说:产生大盘鸡的沙湾,是从乌鲁木齐到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必经之地、交通要道。正是往来商贾、司机路人,五行八作、天南地北不同人群的饮食需要,共同创新制作出了大盘鸡这一美食。沙湾大盘鸡聚集了中国众多省、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烹饪经验:新疆人的豪爽表现在用大盘盛鸡块上,四川人的麻辣鲜香则体现在多放红线辣椒与花椒上,再加上陕西人像腰带一样的扯面、河南人喜欢把饭做成“大杂烩”以及甘肃人喜欢吃土豆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博采众长,就构成了现在的“大盘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沙湾大盘鸡是不同地域产业经济与丝路经济文化相互碰撞、创造出来的美食佳作。
现今我国西北各地回民小吃节、清真美食节,都非常重视八宝盖碗茶。八宝盖碗茶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回族政治家、元代云南行省首位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在一年盛夏,率领众人修建清真寺时中暑晕倒,情急之下,有位名叫尤努力斯的老人急忙跑回家,用一个瓷碗放了些茶叶、干果、葡萄、冰糖,泡了一碗茶,盖上盖子送到工地,赛典赤·赡思丁把茶喝下后,顿觉暑气尽消:“美哉!盖碗茶。”正如这个故事所说,八宝盖碗茶最常见的制作材料是茶叶、冰糖、葡萄、干果。茶产生于我国南方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的《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冰糖起源于印度和伊朗,我国的制糖技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最初的糖称为“西极石蜜”或“西国石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作冰糖的方法,最晚在明朝,我国的冰糖制作工艺已经普及;葡萄的原产地在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葡萄开始传入中国。由此可见,一碗小小的八宝盖碗茶,它的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地,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交通的便利,八宝盖碗茶的诞生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西北地区回民小吃的许多重要食材原料,都离不开丝路贸易的纽带。我国西北回民清真食品中常用的辣椒、土豆、西红柿,原产地都在美洲,是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通过海路逐渐传入亚洲;再如洋葱,新疆人常叫它“皮牙子”。“皮牙子”是波斯语的发音,洋葱的原产地就在伊朗、阿富汗一带,随陆路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清真食品是中外不同文明不断交流的产物,中国清真食品的食材、工艺,也同样通过“一带一路”的陆路与海上交通线,来自世界各地。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清真美食在“一带一路”广大地域能够得到广泛赞誉,本土货真价实的食材和烹饪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西北清真美食,原材料物美价廉,搭配合理,既带有地方特色,又广受各族群众喜爱,老少咸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倡导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我国西北清真美食这一地方饮食文化,恰好就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清真美食文化在“一带一路”丝路经济文化及地方区域文化发展中,必将发挥和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