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尔达维
译/张维真
在探讨知识优先于行为这一课题时,我想提醒人们注意一个重要事宜,它也属于优先选择学的内容。这便是:理解学优先于传述学;换言之,就是理解和领会优先于单纯的背记和灌输。真正的知识体现于理解与消化之中。
伊斯兰要我们通晓教义,而不仅仅是学习教义,一如真主所说:“他们为何不这样做呢?每族中有一部分人出征,以便留守者通晓教义,而在同族者还乡的时候,加以警告,以便他们警惕。”(九:122)圣训说:“真主使谁受福,必使之精通教义。”(布、穆辑录)
“非格亥”比“尔林”含义更深刻、更具体;它是一种理解,精确的理解。因此,真主否定不信者、伪信士有这一属性,把他们描述为“不理解的民众。”(八:65;五九:13)
穆斯林辑录的艾布·胡莱勒所传圣训说:“人是矿物,犹如金银;如果有正确的理解,则蒙昧时代的佼佼者在伊斯兰时代仍然是佼佼者。”
艾布·穆萨所传圣训说:“真主用以派遣我的正道与知识,犹如普降大地的及时雨,有些地面土质纯正,吸收了雨水,并长出茂盛的牧草和各种植物;有些地面是干旱不毛之地,却能留住雨水,真主借此益济人们,于是人们喝了水,让牲畜饮了水,并耕种了土地;另有一些地面,光滑平坦,留不住水,也长不出草。这就是下列人的比喻:通晓教义的人,得益于我的使命,自己有了知识,并授之于人;对我的使命置若罔闻,拒不接受正道与知识。”(布、穆辑录)
这段圣训把穆圣带来的正道和知识比作复活已死大地的甘霖,一如宗教知识复活已死的心灵一样。把接受这一知识时人们所表现的不同类型比作不同性质的土地。最高类型的人便是理解知识、取益知识并授之于人的人,犹如纯正良好的土地,吸收水分,得益于水分,并长出茂盛的牧草和各类本草植物。次等类型的人,有记忆的心灵,却没有敏锐的理解,他们不具备深邃的理解力,故不能去剖析内涵、演绎律例。这类人背记了知识,等到有了渴求知识、自己受益且能益济他人的学生,遂接受他们的知识,得益这些知识。这类人益济人的方式是传达知识,他们相当于不毛之地,却能留住水,以至人们来到这里饮用,把它带给他人饮用,并用它去耕种土地。这便是著名圣训中所指出的:“愿真主赐福于这样的人:倾听我的话语,并理解之;然后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别人。承载知识者未必是理解者,但承载知识者有可能把它传达给更有理解力的人。”第三种人既无背记,又无理解;既无知识,又无行动。犹如盐碱地,既不吸收水分,又不能为他人贮存水。
这段圣训证明,真主看来最高级别的人是善于理解和领悟的人;次于他们的,是善于背记的人。因此,“理解”优越于“传述”,“学者”优越于“背诵家”。在穆斯林共同体的黄金时代——前三代,具领先地位的是“学者”、“智者”,而在衰落时代,具领先地位的却是“背诵家”!
我并不是说,背记毫无价值,人的记忆没有什么用途。这种说法自然是不对的。而是说,背记乃是贮存事实和知识,以便日后受益。故背记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穆斯林所犯的一个错误便是重视背记甚于重视理解,对背记的关注超越了它本身的分量和权益。
所以,我们看到,由于背记古兰的贵重,人们过分尊重古兰背诵家,乃至在数个国家举行古兰背诵竞赛,授予一人高达数万元的丰厚奖金。这固然可喜可贺,值得称道。但是,类似这样的奖金,或其一半,或四分之一,未曾拨给各类宗教学科的佼佼者,如经注学、圣训学、法学、法源学、信仰学、宣教学??尽管穆斯林共同体更需要这些人才,他们的裨益更大,更丰硕。
我们国家普通教育中的一个弊端是重视背记、“填充”,而不重视理解与消化。因此,完成考试以后,一个人常常就忘了自己所学过的东西。倘若学习的前提是理解、领会与消化,就会深深印在脑海中,而不至于忘得如此之快。
广告投放 请联系:15801098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