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宗教,都带一点迷信味儿。”这是我游学以来常常发掘的句子。不管是与人攀谈间或者是阅读书报时,它——这个武断的公论会锐利地映入我的网膜,深匿我的脑海。使我屈服地认它是经验之谈,历史之论。真的,它在我水晶的心灵里印上了憎愠宗教的烙印,于是我开始踌躇了:
“为什么镇日不暇对白壁膜拜不怠?为什么枵腹牛吼的持斋?又为什么作那多多许许的仪式?……”
我好久的时候,被沉浸在这些“为什么”的疑团里,欲拔不能,欲解无机,这期间,我苦恼极了,也沮丧极了,但是后来我获得了两件法宝——沉思与博览——于是从前所憧憬的那些难题得到了相当的解答。我明白了那久刻在我心底的话是多么富有作用性啊!它究竟堪作定律不?我不敢果断,可是我敢说,回教不在它的范畴以内。因为我们追溯回教的真面目就不难知道它的一切之完美。不过因时间空间与人事的关系,往往以讹传讹,失去重心,徒守皮毛,久而久之染上了迷信之色彩,根深蒂固,遂给外人以口舌,这真可惜。现在我姑不论别的,仅把忠孝节加以概述,便可知其一斑了。
我们谈忠孝节应先知道它的起源,想知其源必须先说易卜拉欣先知的逸事。回教历史告诉我们:这位先哲,是上古时代巴比伦人(?原文上方又注“伊拉克”三字。)出显宦,幼恶迷信。成年后,颖敏绝众,受真主的启迪,遍传圣教。惟当时人智謭陋,暗礁多多,他曾被焚刑,几而身死。后冲破百折,遁居叙利亚,不久奉主的默示,以爱子伊斯玛依为幡祭之牺牲,他父子就这样耿耿地照办了。只是普慈的主把伊氏以先羊代赎了,结果成了历史上灿烂的一页。到公元后六世纪时,至圣穆罕默德诞生继伊氏而布回教。穆圣见人们节气的背礼,必须改革,后来接到“汝为主礼拜和牺牲”的主谕,遂制定此节,与开斋节前后辉映。
忠孝节的起源大致如此。不过我们要弄清楚它的关键何在,别把它视作无意义的妄举。前后归纳起来,它指示我们(一)要常常爱主、念主、不可稍怠;(二)万事以主为出发点,以主为归宿;(三)要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四)扶助贫弱,团结一致,扫除黑暗,道归于一,此外如教我们忏悔,往昔之不逮,深悟来世之情景等等,真是书不胜书,言不尽言。一言以蔽之它使人类去恶从善,作两世之义人,凡此一切都是它之源义。
然而,后来的人不能准乎实质加以阐发反而生出许多似是而非的陋俗来:
我们先从名称谈起。照伊氏父子的壮烈故事,可叫“忠孝节”,由阿文的“尔底耐哈”可译作“牺牲节”,但真诧异,这种真善美的名字教胞们却不叫,一味地叫“小开斋节”,真是错误已极。因为实际说来,二者有先后之差,并无大小之别。 若强以大小衡量之,在哲学名词上,这叫“二等量无因不相等”,是谬误的论证。同时违背主的意旨,是有罪的勾当,这是第一件。
其次,就是礼拜时间问题。依各可靠之教典说,最好旭日升出一枪杆就作。而我们所礼的时候,通常将入“嫌疑”的领域。这种延宕的情形是一种轻视真主,各自颓败的表示,我们要积极、活泼、向前,不应有那些颟顸的现象,这是第二件。
再次是“胡图伯”的本意是“宣讲”根据各大教律学家的主张,它的功用是教人以宗教生活之所需。理当各地以其方言为最佳。而吾国只以花腔美调一念完事。若有开明者翻译倒反遭到“新派”的讥诮,尤其今年的双“胡图伯”大家争着写摧生睹阿,结果抢呀骂呀喧嚣呀,充斥了寺院。大节的真缔抹杀无余,这是第三件。
末次,是拜数和地点。我们要明白,大礼只两拜,名“副天命”。我国通常以后再作四拜附功,这是劳而无功的。因大家所欠的天命,不知凡几,若强作副功便是轻本重末倒行逆施了。至于“地点”是以广场集礼为合适。一资团结,二资壮观。我们可好,你的我的四分五裂,是多么不好的现象!这是第四件。
以下就是宰牲问题。按宰牲应早将它购来,施以饱饲,个人亲宰,并以若干送给他人,一来救贫,二来可联络,而一般人只是临渴掘井,请人代宰,私食其肉,宰牲核心消失殆罄,最无意思的是有些地方阖坊共买一牛,大伙分之,笃悃之意何有哉?这是第五件。
综上所写,是其荦荦大者,详细分析,恐怕尚多,总而言之,我们教胞从今要发挥优点殄灭污点,大家要恪遵着“你们总抓真主之绳,莫分党派”的主谕。和“穆民至于穆民犹墙上之砖,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圣训,去团结一致,整齐步伐,甘苦共尝,戮力奋斗——以摈因袭,而重理智,《古兰》责斥顽固者说:“假设你们的列祖列宗是一事不懂,且不得正道,可因袭吗?”它奖励智者说:“天地的创造昼夜的递嬗,行驶于海洋中有益于人的船舶,及主由天空降的雨,繁殖已枯的大地,散布万畜,风的吹,云的流,这些都是对智者的征兆。”我们要把这两段经文,加以脍炙,当阿衡的应本着天良凭依《天经》《圣训》去传教,不可掩耳盗铃,欺人自欺。教胞应虚心接受,信认阿衡之言,体行教义。大家共信共行,救吾教于水火之中,树回旌于遍世之上,共呼回教万岁,这我们才算尽了责任,嘘一口长气啊。
记着:“安拉所爱的宗教只有伊斯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