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回族的民族经济(商业篇)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您的位置:中国清真网 > 正文

吴忠回族的民族经济(商业篇)

来源: 时间:2009-11-06 点击:点击:

  吴忠商业的发展情况

  民国时期  一些大商号不仅在吴忠堡和金积堡有商铺,而且在外地也有商铺,如“天成和”商号就在包头、归绥设有分号。至1933年,吴忠堡已成为宁夏的商业中心。马鸿逵统治宁夏后,对商业采取垄断统治,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加之日本侵华,封锁交通,使吴忠商业几经摧残。马鸿逵垄断商业的手段之一是税目繁多,借端勒索,仅商业方面就有利得税、所得税、烟酒印花税、落地税、过境税和店铺捐、油捐、卷烟特捐、羊捐、驼捐、船捐等十几种。马鸿逵垄断商业的手段之二是强收捐款,任意敲诈;手段之三是强派军粮,强迫派兵;手段之四是强行压价收购或没收大批货物。在马鸿逵垄断统治政策的摧残下,不少商号停业倒闭,市场价格一日三变。到解放前夕,吴忠的行商商号大都垮台歇业,市面上存下来的各商号也是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着手恢复生产,稳定物价,活跃市场,在扶持私营商业的同时,注重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的建立和发展。1959年~1961年,私人摊点、小商小贩全部被取缔。1962年,允许私人摆摊点,私营个体社会商品零售额有所上升。“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体商业再度受到严格限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取消了多种限制性规定,个体私营商业和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吴忠市重现了当年“水旱码头”的繁华景象,每逢集日,车水马龙,人群熙攘,交易活跃,平均人流量5万~6万人(次),旺季时达到8万人(次),形成前所未有的规模。1985年,吴忠建成了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每年贸易成交额都在6000万元以上。

  同心县是规模较大的绒、毛、皮和木材集散地,尤其是这里的发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集散地。1990年,同心县集市贸易成交额4600万元,其中木材成交9085立方米,成交额947.4万元,占总成交额的10.42%;成交羊绒53.3万公斤、羊毛58.7万公斤、皮张25.4万张,成交额达1417.8万元,占总成交额的15.6%;发菜成交17.41万公斤,成交额达1236万元,占总成交额的13.6%。同心县韦州镇是一个古老的商贾之镇,回族人口占76.6%。该镇有大批回族农民从事商业活动,商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这里的回族群众西去新疆,南下广州,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成都、深圳、西安、兰州等地,运销二毛裘皮、甘草、发菜等土特产品,购进服装、丝绸等名优产品,其集市贸易成交额达500多万元。

  如今 在党的政策的推动下,吴忠回族社会商品经济更加活跃,经营范围不仅门类逾加齐全,而且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如汤瓶、吊罐、盖碗、白帽、地毯等都迅速发展。随着人民商场的建成,天鹅饭店、民族饭庄、百货大楼、购物中心、明珠美食娱乐苑、新世纪商厦等商业大楼拨地而起,形成本地区的商业建筑群。2003年,吴忠市区个体工商户达6235户,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有1038家,涉及餐饮业、乳品业、食品加工及清真牛羊肉销售和特禽肉食加工销售业五类,其中清真食品加工厂12家,清真乳品企业13家,清真餐厅、饭馆926家,营销网点中设清真食品专柜的商场4个,清真牛羊肉市场2个,清真牛羊肉销售点81个。

  2003年9月份,占地面积31.6亩、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的清真食府竣工开业,从事清真饮食行业的有38户,主要经营清真牛羊肉系列的清真特色小吃、清真系列火锅及家禽类,清真食品共四大类143个品种,日销售额约520万元,利税约30万元。 近年来,吴忠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吴忠商业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经济特色鲜明的特点,全力打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以此带动吴忠的商业发展。至2007年年底,吴忠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1亿元,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8亿元。

  吴忠商业网点选介

  “天成和”商号  “天成和”商号是由吴忠上桥乡罗渠村人李秀(李凤藻之父)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立。李秀,回族,以贩盐集得白银1000多两后,在吴忠堡的街面上购置三处房产,开办了杂货铺,取名“天成合”。李秀创办“天成合”后,苦心经营,有了积累,又开油房,养骆驼,先后购骆驼20余峰,组成了一支专业运输队,从当地收购皮毛、甘草、枸杞、发菜等土特产品运到天津,销售后再购进洋布、绸缎、香水、肥皂、铁钉等运往吴忠销售,从而发迹。1915年,李凤藻接手“天成合”商号业务,1918年更名为“天成和”。李凤藻出身富商之家,接手“天成合”商号时,正逢军阀混战,匪患迭起。他深感从商艰危,决定弃商从戎报国,于是投奔绥远督统马福祥,历任旅部副官、辎重连长、骑兵卫队长、新七师骑兵团第三营营副。北伐时,李凤藻历任营团长,转战陕、豫,多次立功,授少将衔。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李凤藻辞去军职,返乡重持“天成和”商号。“天成和”商号在李凤藻的经营下步入全盛时期,当时骆驼200余峰,在吴忠“商业八大家”中居首,并在包头、归绥设有分号,黄金超过20万元。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包头、归绥,切断了主要交通要道,再加上马鸿逵统治政策的摧残,“天成和”开始走向衰败。

  “振兴永”商号  “振兴永”商号由郭家桥乡马振邦于民国14年(1925年)创立。马振邦,回族,20岁时靠一头毛驴、五石蚕豆做资本,开始经营小本生意。后来,他为其兄拉骆驼,借机捎脚。有了资本后,马振邦买了几峰骆驼开始长途贩运,到1921年时,他的骆驼已发展到50峰,资本达到5000银元。1925年,马振邦在家乡郭家桥乡创办“振兴永”栈坊,并先后在包头、天津、兰州、武威等地设立了庄点,均由自家人负责。“振兴永”的经营特点是独自经营,不用外人;购、运、销互相配合,驮运物资、包装搭配全由自己人负责;各地庄点对商品流转、市场信息能及时传递;批发为主,薄利多销,价格合理,重视信用;采购人员熟悉业务。“振兴永”的经营品种包括土特产品和日用百货。土特产品有皮毛、发菜、甘草、大麻、枸杞等,日用百货有布匹、绸缎、瓷器、纸张、糖茶、火柴等。到上世纪30年代时,“振兴永”的骆驼已达140峰、羊1500只,雇用运输工20名,周转资金达10万银元,成为吴忠“商业八大家”之一。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法币”贬值,“振兴永”商号逐渐衰落,后迁到吴忠堡,改名为“巨兴永”,1955年,经清产核资,全部投入公私合营企业。

分享: 更多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