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镇江清真茶食百年兴衰史,那里曾流淌着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您的位置:中国清真网 > 正文

探镇江清真茶食百年兴衰史,那里曾流淌着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

来源:金山网 时间:2015-06-12 点击:点击:


近日,记者偶然看到一篇杭州大学非遗会议上的论文,这篇论文讲的是杭州“清真茶食”的历史演变,其中还特别提到了镇江的“清真茶食”。

“解放前,许多回族聚居的城市都有特色鲜明的清真茶食店,尤其以沿海一带的广州、南京、泉州、扬州、镇江、常州为甚。”镇江曾经有着许多茶食店,“如五云斋清真茶食店、春生和清真茶食店、福禄全茶食店、皆吉茶食小店,生产和销售的清真糕点也颇受人们的喜爱,其中茶食名产‘京江饣齐’。这种茶食呈六角形,人们根据其形状又称它为‘老虎脚爪’,有甜、咸两种,用小麦粉加酒酿发酵制作,别具风味,松软香脆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可作为茶饮的佐食,还可用牛肉汤或鸡汤泡食。此外,镇江的三京茶食也是闻名遐迩,除了上面提到的饣齐外,还有大京果、小京果、京果粉等。‘三京茶食’不仅是旧时镇江回族探亲访友寓意吉祥的馈赠佳品,很多汉族也采用。”

大京果、小京果、杂食果、小麻饼、京果粉、京江饣齐等茶食已经是镇江市民的“老镇江味道”,它是不是来源于清真茶食,已经无从考证。据资料记载,最早迁入镇江的回族是在北宋时期,以后各个时期均有迁入,到了清代中叶,大量回族人陆续迁来。镇江的清真茶食在近代镇江有了很大的发展。


记忆中的清真茶食店

生于1909年的夏容光先生,生前曾编著过一本《江苏镇江伊斯兰教史》,在这本书中,他专门为“茶食”辟出了一个小节。

他在书中写道“镇江的清真茶食店,在辛亥革命前后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十分之八左右,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大西路上的清真茶食店仍占绝大多数,从银山门到薛家巷口,茶食业的知名人士金子良一人就开了天升斋、极生斋、玉麟斋、天升东四家,此外还有一品香、景阳斋两家,在约为一华里的大街上,就同时开有六家茶食店。”

“清真茶食店历史最早、生意最好的要推五条街口的春生和,老板是戴宣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来到镇江定居,起先卖糖为生,几年后,开了春生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长子又在大市口开了春生阳分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之后,开在春生和原址的食品小店,仍旧用‘清真春生和’的招牌。”“南门越城的‘皆吉’茶食小店,也是老店,创于民国初年”。

书中,他还特意提到了“京江饣齐”,“那时外地来镇江经商或者探亲的,以及镇江人出门,均要买上十来扎(每扎有十只、二十只用篾篮扎好)送亲友,有时满族人回家乡探亲,几天前就来预定,临走时总是用大麻袋盛走。”饣齐和齐谐音,镇江人意识‘齐’是个齐全美满的吉兆,于是形成了当时独特的民俗:“新婚夫妇回娘家带去礼物中有饣齐儿,晚归时岳家仍将饣齐儿给他们带回来,意为‘齐’来‘齐’去;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探望长辈,长辈要有饣齐儿给晚辈带走;一旦有了红白喜事,家里总要备上饣齐儿,客散时让他们带走;每年的清明节,那更是家家户户都要吃饣齐儿、馓子”。


说起当年的茶食店,夏容光先生的长子、现在已经85岁的夏承厚先生仍旧记忆犹新,小时候他奶奶带着他城里城外地走亲戚,觉得到哪哪儿都有茶食店,“跑到这里有一家,跑到那边还有一家”的感觉,茶食店里不仅卖糕点,还有小零食糖果,他最喜欢吃“牛皮糖和话梅”,每到一个茶食店,奶奶都会记得买这两样给他。“当时的茶食店最起码有二十多家吧”。

当时夏家也是生意人,虽然不同行业,但是因为同是回民,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夏承厚回忆说:“当时有名气的茶食店应该是戴家的和谈家的,戴家的在大市口,谈家的在山巷里面,清末民初的时候,金家就开有茶食店了,九如巷口的福禄全很有名气。”

《江苏镇江伊斯兰教史》中记录的回民经营的茶食糕点店有十九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还有“大西桥西的紫阳观、堰头街的庆鹤斋、日新街的华阳观、山巷的天禄斋、老天禄,以及红旗口的五云斋”等。

在山巷清真寺薛龙和阿訇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博物馆到西门桥的这段路上,茶食店还是相对集中的,山巷里面也有两三家。大西路上有一家福禄全清真糕点店生意做得很大,就在大华电影院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关门,政府为了保持对穆斯林的糕点供应,特意在当时的万祥商场和银山门商场设立清真专柜。由于生意不行,原来是三节柜台的糕点、后来变成两节柜台、再后来一节柜台,最后没有了。”除了这家清真食品店,还有一家生产清真食品的老天禄厂,是镇江糕点厂的分厂,专门生产清真食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天禄生产的月饼,库房里堆不下,就临时堆放在山巷清真寺的大殿里”。

对于京江饣齐是不是来源于清真茶食,薛龙和也找不到有力的依据,但是他还记得几年前,镇江民俗专家杨瑞彬老先生曾在他的办公室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提到,六角铮铮的京江饣齐最早是回民的食品。


市区还有一家清真糕点店

经过一段时期的辉煌,随着市场开放,那些新式饼干糕点的出现,让传统茶食逐渐萎缩。上世纪90年代,清真茶食走向了衰败。虽然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的茶食点心售卖,但是真正被回民认可的清真糕点店只剩下了一家。

这家茶食店的老板是回民马健,现年50岁的马健早先是镇江糕点厂的职工,负责生产云片糕和蛋糕,上世纪80年代调到了分厂老天禄,1995年时下岗,为了谋生,他和同事一起在老天禄厂的隔壁开了现在的“马健祥清真糕点”,幸运的是,不久之后隔壁的老天禄正式关门,而他们的小店却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前天,记者来到了这家糕点店,因为随时可能拆迁,糕点店连个牌子都没有了,外面就只放着几个卖货的蓝色塑料盒里面装着京果粉、小麻饼、牛奶饼和桃酥,京江饣齐和鸡蛋糕被扎在口袋中放在盒子的上面。如果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这里是家糕点店,记者第一次来就没有找到,后来还是让熟人指引才找到的。


老板马健说“原来是有个牌子,后来坏了,想着随时会拆,再花几百元没有必要了,反正这个地方做的都是老客。我在江滨新村菜场附近,2009年的时候新开了一家分店。这里相当于是个作坊,每天上午在这里做的糕点,一部分卖一部分送到江滨新村的店”。

记者去的时候,正赶上牛奶饼出炉,小麻饼开始做,烤得金灿灿的小麻饼一个个密密麻麻地摆放在烤盘中,看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小麻饼出炉的时候,混合着一股甜甜的香气,很诱人。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有人直接走进店内购买,不久,随着太阳的升起,摆放在门口的糕点也被移到了室内。马健说,他们的店铺最早销售给回民比较多,阿訇也会推荐人来买,通过口口相传做出了口碑,然后从回民扩大到了汉族人,“现在反而汉族人消费得多,要不然光靠供应回民,怎么也不能将两个铺子撑起来”。

清真茶食的糕点,用料考究,要求高,制作工具和过程都要求洁净。马健说,因为自己是回民,所以制作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注意,用的都是大豆色拉油,即便做牛肉月饼的时候用的牛肉都是来自符合清真食品要求宰杀的牛。



分享: 更多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